《魯冰花》是由台灣導演楊立國執導,兒童演員黃坤玄、李淑楨主演的年代兒童電影,該片於1989年8月底在台灣首映,隨後在新加坡和大陸公映。
這部低投資、無名角的小成本電影,上映前並未受到關注,但上映後口碑票房一路走好,在電影上映時間普遍只有兩周的年代裡,《魯冰花》上映了快3周時間,並在第2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上一舉斬獲兩項大獎。
良好的口碑從來都不是過眼雲煙。直到30年的今天,《魯冰花》依然廣受觀眾喜愛,豆瓣評分高達8.8,足見大家對它的認可。
《魯冰花》豆瓣評分
《魯冰花》不屬於傳奇大片,但故事情節無比真實。它描述了台灣農村一對姐弟倆自幼喪母,跟著茶農父親艱難度日。姐姐古茶妹邊上學邊幫父親幹活養豬做飯,但弟弟古阿明很頑皮,不僅很少幹活,而且成績老是倒數。
但阿明是個繪畫天才,而他的天賦也終於被新來的郭老師所賞識。他鼓勵阿明畫畫,並竭力幫助阿明家過活。
與此相反的是,學校完全不欣賞阿明的畫作。在挑選學生參加校外繪畫比賽時,阿明落選了。郭老師一氣之下離開了水城鄉。臨走前,他和阿明道別,並帶走了阿明的茶蟲畫。
而這一別竟是永別。長期營養不良的阿明染上了肝病後很快夭折。與此同時,郭老師帶走的茶蟲畫獲得了國際金獎,但天才從此隕落,人間再無古阿明。
這部以「魯冰花」命名的電影不僅是熒屏上的悲劇,也是現實生活中的悲劇。在我們身邊,也許有很多人就是那個在某一方面有著過人稟賦的古阿明,甚至我們自身就是古阿明;但由於環境的影響以及本身命運的坎坷磨損,那份天賦早已在人生長河裡消失殆盡。
正如阿明的死象徵著繪畫天才的隕落一樣,失去天賦執念的我們也如同只剩下了乾枯的軀殼。但慶幸的是,阿明有賞識他的郭老師,甚至影片最後他的畫獲得了世界金獎;而現實中的我們,也有賞識我們的並獨屬於我們自己的寶貴人生,並引領我們摘取金獎。而這也正是影片的意義所在。
魯冰花搖曳,天才確實來過。
本文我將從這部電影片名「魯冰花」著手,深度解讀其背後的兩層隱喻,以及電影獨特的表現手法而引發的一些思考三個方面來解讀這部老電影的特殊魅力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魯冰花》海報
01
「魯冰花」第一層隱喻:古阿明成長中的艱澀
電影《魯冰花》是從台灣作家鍾肇政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魯冰花」一詞用於書名也許符合主流創作特色,但以此作為電影名,在商業氣氛濃厚的電影環境里並不見得是上策。
但電影從開拍到後期製作都未曾考慮過要改名。因此,我們不得不先看下到底什麼是「魯冰花」。
魯冰花
1.被譽為「母親花」的草本植物:魯冰花象徵了阿明失去的母愛
對於魯冰花,其實它的學名叫羽扇豆,是一種草本植物。在台灣地區很常見,開滿鄉間田野,點綴著農村景緻。而在古阿明所在的台南種茶地區,魯冰花和茶樹共生固氦,併兼有除蟲的「植保」作用。
同時,魯冰花凋謝後可肥沃土地,以自己的身體為茶樹提供營養,典型地「化作春泥更護花」。
而人類的母愛正和這種「魯冰花之愛」極其相似。兩者都無私付出,不計回報,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都在為他人考慮。因此,人們把魯冰花用來象徵母愛,又因其在母親節前後開花,所以魯冰花也叫做「母親花」。
電影中阿明兩姐弟的媽媽和世上所有的媽媽一樣,溫柔慈愛,無私付出。但這樣人間美好的愛,他們早早就失去了,只留下無盡的懷念和紙板上想了很久才畫出來的朦朦朧朧的母親的印象。
正是魯冰花的隨處可見,才更顯得古阿明一家的凄楚悲涼。也許有媽媽的日子,生活照樣貧窮,但至少生活里有愛。
天才古阿明筆下的朦朦朧朧的媽媽畫像
2.古阿明成長中的艱難與苦澀
除了沒有母愛外,常年奔於生計的父親也沒有給予他多少愛的關懷。因此缺愛的孩子變得很野又調皮。
由於家境貧窮,讀四年級的阿明和姐姐已然成了大人眼中的小幫手。父親會要求阿明兩姐弟在茶園裡幹活,幾乎沒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甚至連睡個飽覺也會被父親打醒。
因此,酷愛畫畫的姐弟倆忍受著不能盡情畫畫的痛苦,姐姐古茶妹就此放棄畫畫,而阿明冒著被父親批評挨揍的風險,畫小狗,畫山,或在牛身上畫畫。
而更要命的是,相比沒時間畫畫,繪畫天賦無法得到學校的認可更讓阿明苦惱。當得知自己沒被選中參加校外繪畫比賽後,阿明失落地對郭老師說:
「老師,有錢的小孩子什麼都比較會。」
在他的心裡,自己沒有被選上是因為自己沒有別人那麼優秀。當然,幼小的阿明永遠都不會知道他落選的真正原因。正是他的純潔天真,才更凸顯了學校領導的唯利是圖、一味奉承刻板守舊的鄉長兒子參加比賽的可惡嘴臉。
當家庭和學校雙重環境的壓制與不認可一起撲過來時,一心想施展自己繪畫天賦的阿明內心痛苦不堪,但又無能為力。
魯冰花的花語是苦澀。這無疑和古阿明當時的心境相吻合。他看著魯冰花搖曳生姿,結結巴巴地唱著《魯冰花》,其實就是在訴說自己的苦澀和無奈。
古茶妹和古阿明唱《魯冰花》
著名古希臘思想家帕拉圖有過一句經典哲學名言:
我以為小鳥飛不過滄海,是因為小鳥沒有飛過滄海的勇氣,十年以後我才發現,不是小鳥飛不過去,而是滄海的那一頭,早已沒有了等待。
落選後,阿明自暴自棄地把郭老師送的畫筆全部扔進了水裡,他知道他的繪畫天才夢在現實生活里沒有了根。而這種絕望的心境,現實中的我們曾經都有體驗過。也許有人年幼時無比痴迷唱歌,但大人們的責罵最終掐斷了唱下去的念頭;也許有人從小就喜歡觀察蛐蛐等小動物,甚至還做過各式各樣的動物標本研究,但周圍人都斥責為不務正業,在沒有欣賞的環境里漸漸變得漠視周圍的小生命。
每個人幻想抓住天賦時,似乎總要經歷重重磨難。只是古阿明比很多人幸運,他碰到了他的伯樂郭老師。而我們中的很多人一輩子除了自我欣賞外,再無他人給予鼓勵和幫助。
古阿明的茶蟲畫
02
「魯冰花」第二層隱喻: 天才絕非天才來決定
古阿明雖然生活艱澀無比,但他終究很幸運。讀四年級時,學校新來了繪畫老師郭雲天老師。他來自大城市,酷愛畫畫,同時又有文藝青年所獨具的傲氣和不入俗套的一面。
當他看到頑皮學生谷阿明極具繪畫才能時,他鼓勵阿明多畫,給他買畫筆,一起帶出去寫生,甚至為了能讓他和姐姐上學,帶領學生幫他們家除茶蟲。
郭老師很清楚,古阿明是繪畫天才。既然有天才,他就想創造條件成就天才。
當然,有伯樂的賞識,天才自然如魚得水。阿明刻苦畫畫,每一幅畫作得又快又行雲流水,雖形不像但神似,這正彰顯了兒童豐富的想像力和繪畫的極大創造張力。相比之下,富貴人家的孩子林志鴻竟然沒選題就沒法畫畫;即使在老師的提議下去畫一下教室時,他竟然要數數共有多少學生多少張桌椅,以便統統畫下來。
古阿明和林志鴻繪畫上的大相徑庭,代表了受教模式的巨大差別。古阿明代表了遵從兒童自身發展的自由派,而林志鴻代表了成人思想雕琢下的呆板守舊派。可悲的是,後者才是社會教學的正統模式。
在校方選派學生代表學校去參加繪畫比賽時,郭老師推薦了古阿明,但遭到校方的強烈反對。他們一致推舉林志鴻,因為那是他們眼中的「天才」,而古阿明是「笨才」。不管郭老師如何辯護,在不記名投票中,學校幾乎一邊倒地支持了林志鴻。
由於家庭背景的低下,教育的不平等對待,以及整個社會風氣的不待見,即使有郭老師的全力支持甚至為此辭職,古阿明也無法走上天才的康莊大路。
古阿明落選,郭老師只能無奈地摸摸他的頭
古阿明是天才,但天才絕非天才自己來決定,在無法被欣賞的人生路上忍受孤獨的煎熬,就像魯冰花很美,但它的美從來都很寂寥,直至凋謝後默默歸於泥土。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他的名著《愛彌兒》開篇就指出: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但到了人的手裡,就全壞了。
天才兒童古阿明就是在人的手裡,慢慢隕落。而同時隕落的,也有社會公認的「天才」林志鴻一類。對此,郭老師對老師們高聲質問過:
「你們在比什麼,你們到底在比什麼!」。
其實,這也是影片對整個社會發出的吶喊。面對純真的兒童,人類夾雜了太多世俗的雜念。沒有人能做到像魯冰花一樣,可以常開懷抱擁抱他們。
而回到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天才夢也許不僅沒有得到過環境的欣賞,甚至和古阿明一樣,受到環境的不平等對待。在沒有任何人幫我們辯護的情況下,即使是天才,也從來沒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
那麼,面對苦澀生活和天才未竟的無奈,甚至都無法碰到像郭老師那樣的伯樂時,我們真的就此任夢想沉淪,在無望的生活中機械般過活?
當然,這不是「魯冰花」一詞傳達的終極思想,也不是這部影片的主題。接著往下看後會發現,這個問題也是影片一直在探索並要去解決的難題。
頑皮的古阿明在用心作畫
03
導演獨特的表現手法及電影背後對現實人生的思考
影片最後,當古阿明帶著遺憾,染上肝病去世後,郭老師帶走的阿明的茶蟲畫獲得了國際金獎。姐姐古茶妹在表彰大會上代表不會講國語的爸爸說:
「為了一個死去的小孩子, 讓大家站在這裡曬太陽, 真不好意思……, 大家都說他是天才, 在他未得獎以前, 只有郭雲天老師說他是天才……」
阿明生前不是天才,但死後卻被追為天才。
這種強烈的前後反差對比其實是導演楊立國特意使用的一個電影構思技巧:用「善意的謊言」來號召社會對兒童的良性培養及對兒童愛好的重視。
我們無法斷定古阿明是否真的獲得了國際金獎,因為很多時候生活的真相是:死了就是死了,天才確實來過,但從來就沒有被正名過。當然,我們也無法奢望自己就能幸運地碰到郭老師一類,但導演用此方法講出了自己的心聲,也給懷揣夢想的人們燃起了希望之火。
古阿明獲世界金獎後,姐姐代表發言
同時,影片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展現古阿明和古茶妹倆的艱苦求學及繪畫之路,凸顯了善良純真的兒童們確實遭到了太多人為地踐踏。
孩子生下來本來是為了成長,而人們卻用世俗的眼光及為了世俗的目的,無形中摧殘了他們的成長。正如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在研究兒童心靈成長方面時說:
一旦你將對方視為實現你目標的對象和工具,那麼,不管你的目標看似多麼偉大,你都對那個人造成了傷害。
這是兒童的悲劇,但這並不是悲劇的全部。世間總有不公,每個人一生中總會遭受各種苦難和磨鍊,就像魯冰花也要遭受風吹日晒、狂風雨打一樣;只有當一個人本身也放棄自己的那一刻,才是悲劇中的悲劇。
電影《魯冰花》確實用「魯冰花」來隱喻天才的艱難苦澀和無奈,但也借「魯冰花」道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當沒有人欣賞自己的時候,甚至受環境壓制時,我們更應學會隱忍向前,畢竟人生中的那塊金牌總像古阿明的那張世界金獎獎狀一樣,姍姍來遲。
因此,沒有人欣賞時,也不要忘了自我欣賞。正如法國哲學家加繆在《西西弗神話》中所感觸的一樣:
活著,帶著世界賦予我們的裂痕去生活,去用殘損的手掌撫平彼此的創痕,固執地迎向幸福。因為沒有一種命運是對人的懲罰,而只要竭盡全力就應該是幸福的,擁抱當下的光明,不寄希望於空渺的烏托邦,振奮昂揚,因為生存本身就是對荒誕最有力的反抗。
結語:
《魯冰花》故事情節真實且震撼人心,用「魯冰花」隱喻了類似於古阿明一類天才的艱難和苦澀,是天才但難以成為天才的悲苦境地。表面上來看,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但細品之後能感覺到電影背後令人震撼的力量以及傳達給我們的生活哲理:
每個人都是天才,每個人都在為成為天才而鬥爭著,但生活本身就是磨礪,只有在不棄中一直追逐,才能最終等來金獎的光輝照耀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