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分期是用以衡量患者體內腫瘤發展程度的標準。今年9月舉行的世界肺癌大會(WCLC)上,國際抗癌聯盟/國際肺癌聯盟/美國癌症聯合會(UICC/IASLC/AJCC)向全球公布了最新的第九版胸部腫瘤分期系統(TNM),引發極高關注與熱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胸科醫院胸外科主任方文濤是第9版國際肺癌分期執行委員會中唯一的中國專家,牽頭並參與了新分期系統的修訂與更新工作。據悉,第9版TNM分期系統將於2024年1月正式執行,覆蓋全球。恰逢「肺癌關注月」期間,方文濤對新分期的變化、調整及其對臨床應用的影響進行了解讀。
分期早不等於預後好,國際需要「通用語言」
「對於不少患者和普通大眾來說,腫瘤的分期已經不再陌生。」方文濤說,如通常所說的早、中、晚期,以及更進一步的一、二、三期,都是臨床上用來評估判斷患者腫瘤情況的表達。然而事實上,患者的預後並不完全根據該分期預測,「患者本身的基礎疾病、病灶位置等,都可能導致同一分期但截然不同的預後結果。」為此,業界一直在尋求更科學精準的評估方式,讓各分期更具「區分度」。「他不能只是實驗室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數據,而應該是臨床上多學科都能認可的系統。」
方文濤說,標準化的分期系統是臨床實踐應用的基礎,也是未來診療指南修訂的基石。它為國際間的診治交流提供了「通用語言」,更能幫助臨床醫生制定精確細緻的治療方案,科學評估治療效果及預後,同時指導相關臨床研究的設計與開展。
目前,UICC提出的TNM分期是現今國際通用的分期系統。其中,T指原發病灶,N指區域淋巴結受累情況,M指腫瘤有沒有遠處轉移,臨床分期即根據TNM分期系統「打分」得來。該分期系統涵蓋全部胸部腫瘤,包括肺癌、食管癌、胸腺腫瘤、胸膜間皮瘤等,由IASLC的胸部腫瘤分期和預後因素委員會(SPFC)等負責修訂。
細化分期系統,為患者提供更精準方案
那麼,TNM分期系統具體是如何操作的呢?方文濤帶來了詳細解釋,「以肺癌為例,T分期按照原發腫瘤的大小、外侵程度來分級,T1-3為可切除,T4為不可切除。」他談到,伴隨外科技術不斷發展、系統不斷修訂,T4將越來越少。而N分期則是看淋巴結狀況,N0為無淋巴結受累、N1為肺內淋巴結、N2為縱隔淋巴結、N3為對側縱隔、頸部淋巴結。「在第9版系統中,N2還被分為a和b,前者是一處轉移,後者是多處轉移。」
方文濤說,這些專業的指標,最終目的仍是為患者改善醫療體驗,帶來更精準的診療。「以N2a和和N2b為例,以往出現了縱隔淋巴結轉移的患者都需要接受新輔助治療,但根據新的分期系統,N2a的患者則無需進行這一治療。」
同樣,在M分期的擴散轉移狀況中,M0為無擴散、M1a為胸膜心包播散、M1b為遠處臟器單發轉移、M1c為遠處臟器多發轉移,第9版系統在此基礎上又細分了M1c1和M1c2,根據同一器官和多個器官進行劃分,這也將直接影響治療方案的制定。
國際方案中的中國數據、中國智慧
方文濤介紹,第9版肺癌TNM分期系統歷時7年更新修訂,凝聚了全球胸部腫瘤領域臨床診治工作的進展,具有普適性、簡潔性、區分度、可行性、精準度和連續性。「它包含2011年至2019年間,來自25個國家、78家中心的124581例病例,擁有更龐大的數據量和更多樣性的數據來源。我國也在其中提供了兩萬餘例數據,更具說服力。」同時,第9版更新內容進一步強調了準確分期在臨床和病理評估中的重要性,不僅驗證了第8版T分期的準確性,還對N、M分期進行了嚴謹細分。
可以說,第9版TNM分期系統在了解腫瘤進展程度、臨床和病理評估中至關重要,將指導臨床研究、制訂指南治療方案,同時為下一版TNM分期系統提供數據基礎。胸科醫院胸外科團隊長期致力於肺部、縱隔、食管腫瘤的臨床診治與研究,首次以中國人群為分析基礎,提出國際首個「胸腺腫瘤複發預測模型及其對預後長期管理」的意義,並積極開展早期肺癌肺葉對比亞肺葉切除、局部進展期肺癌基於腫瘤生物學標誌物的新型新輔助治療模式等全球矚目的臨床研究。方文濤不僅是中國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的制定專家之一,修訂進程中,他帶領團隊與國際同行一起負責T3分期的驗證和修訂,並對胸腺腫瘤淋巴結轉移的預後進行分析,驗證了第8版分期系統的假設,積極貢獻了中國經驗與智慧。
胸科醫院黨委副書記李超紅介紹,下一步,胸科醫院胸外學科將努力推進最新分期系統的臨床運用和推廣,持續提升胸外學科診療規範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