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s Note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網易數讀 Author 網易數讀

「下班時間到,你拿起包準備走,還在加班的同事故意說:這麼早就走呀?這時領導剛好經過,你怎麼回應?」
「當你拿起一件衣服,營業員說:這件衣服很貴,你確定要試?高情商的你會說?」
面對以上社交難題,當你還在因為來不及反應而吃下啞巴虧、臨場沒發揮好而事後後悔時,另一波精明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找補自己的心眼子,修鍊說話的藝術。
所謂「心眼子」,可以和「情商」划上等號。年輕人對於高情商溝通的學習熱情,從來沒有削減過,只是換了種形式出現。
十幾年前,80 後跟著百萬暢銷書學習《蔡康永的說話之道》,現在,消費降級的 90 後、00 後開始在互聯網上在線「練習心眼子」。
年輕人,被正式確診缺心眼子
「低情商焦慮」似乎是每一代年輕人經久不變的困惑。2020 年的一項社交焦慮調查研究顯示,全球七個國家的 16-29 歲年輕人中,有超過三分之一(36%)的被調查者符合社交焦慮障礙的標準。在中國,18-24 歲的被調查者社交焦慮水平最高 [1]。
對於社交焦慮的年輕人來說,有人的地方就免不了你來我往的心眼子交鋒。
我們統計了豆瓣上的相關討論,發現年輕人最不知道如何回應的人里,居然是朋友排第一。

就像《老友記》中菲比說的那樣:男女朋友來來去去,只有朋友是一輩子的。年輕人想補點心眼不是因為別的,只是不想敷衍這段關係:
不知道如何回復朋友分享她的貓, 每次放假回家就一定會發貓的照片或者視頻,翻翻聊天記錄有時候一天聊的內容里三分之二都是她的貓…雖然我也覺得很可愛但我本質愛狗啊,可又不想讓她覺得我敷衍。
理想的友誼,是不害怕爭吵、吵了也會和好,因為早已了解和認可彼此的性格底色。但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直面衝突的勇氣,因此才會尋求婉轉的表達方式,希望用高情商化解矛盾。
朋友之外,Crush 排名第二。都市男女的腔調生活里,少不了和曖昧對象的極限拉扯。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戀愛大師」伊能靜一樣,掌握「要想對話有來有往,謹記不要只說動作,要講情緒」的秘訣。
在戀愛這個人生劇場里,真誠雖是必殺技,但也需要心眼子的加持,才能從容應對舞台上發生的各種意外。

想像一個坐標軸,橫軸是「曖昧-熱戀-分手」三階段,縱軸是年輕人的心眼子數量分布,最後呈現的圖形大概率是「V」字型。
在豆瓣「不知道如何回復」小組的「情感劇場」分區里,高頻關鍵詞全部來自曖昧和分手階段——表達喜歡和拒絕一樣困難,體面離開也不比確定關係更少負擔。
曖昧讓人變得貪心,總是想觸碰又收回手:
有人收到心動對象發來的「你看拜拜兩個字像不像四個烤串」,愣是想不出一個合適的機靈抖回去;有人被直球選手問「你想要什麼安慰」,第一直覺是「你做我男朋友吧」,但轉念又覺得「說什麼都有點像強求」。
分手應該體面,但總有羈絆揮之不去:
有人分手四個月後,收到前任自稱走不出陰影的簡訊,「很有負罪感,不知道該不該回復鼓勵他」;有人剛提分手沒幾天,就被不知情的前任媽媽邀請去家裡聚餐,「感覺阿姨人很好,真的不知道怎麼拒絕」。
遇上這些事,
八百個心眼都不夠用
除了感情上的事情,「心眼子練習題」的對話場景還囊括了家庭生活、職場、校園等方方面面。成年人的世界千瘡百孔,只能收集一個又一個的心眼子縫縫補補。
即使是面對在血脈上最為親近的人,都免不了對心眼子含量的考核檢驗。紅包、工作、相親這三個話題,是年輕人最難回復長輩的三件事。

與友誼和戀愛中的溝通相比,家長里短間的事情顯然更為現實,樁樁件件都離不開金錢、勞動、觀念、隱私與關係之間的博弈:
叔叔和嬸嬸吵架,嬸嬸在群里艾特我評理,而我和他們都不是很親密,不知道為什麼會忽然扯我,怎麼辦?
在已經告訴對方最近要準備考試的情況下,比較近的親戚還叫我幫她寫單位要求的公文,怎麼婉拒?
除此之外,收紅包就要考慮還人情、礙於關係勞動就只有被白嫖的份、沒有邊界感的催婚和不合時宜的問候.......都讓年輕人對一些親緣關係避之不及。
2022 年一項發表於《中國青年研究》的調查顯示,18~25 歲、26~30 歲的年輕人中,大多數人只是「偶爾與親戚有聯繫」,疏於與親戚發生情感聯繫和日常交往。青年「斷親」現象,正在成為一種社會常態 [2]。
家庭之外,校園和職場也常常是缺心眼子的案發地。校園中離不開令人頭疼的論文、成績、作業三座大山;而職場里處理同事、領導、客戶三方的關係,也少不了跟本就不多的心眼做鬥爭。

在這些場景里,產生難以開口困擾的往往是「好學生心態受害者」——過分在意他人(尤其是權力上位者)的評價,在校園裡希望得到老師、同學的認可,到職場中也極力扮演好相處的同事、聽話努力的優秀員工。
面對同事的無理請求,拒絕也要瞻前顧後,考慮禮貌和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同事執意要我幫ta確認語句翻譯,怎樣在禮貌且不影響同事關係的前提下,拒絕對方無休止的問題?
面對領導的有意迴避,追問工資也要保持優雅,日後背調說不定還要有求於他。
到底該怎麼優雅地向我的老闆要工資?我已經把話講得這麼清楚了,我的老闆為什麼還是不明白?
一個悖論是,補心眼子的人,不一定真的沒有心眼。真正「缺心眼」的人,很可能口無遮攔,話音落地才後悔,但這些因為不知道如何開口而希望「補心眼」的人,往往是揣著八百個心眼,還覺得不夠用——到底要怎麼說才能不尷尬、不惹事、不損害人際關係和自我形象?
補心眼子,得靠這些方法
不得不承認,情商這道人生必考題,太缺乏教育。每日一題的練習和發帖求助,都是被確診缺心眼子的年輕人積極嘗試自救的信號。
我們統計了豆瓣上的相關討論,發現補心眼子的核心在於「委婉糊弄」——裝傻、找借口、轉移話題是「高情商發言」的基本操作。

非曖昧對象拋出「來做我的擋泥板」的土味情話,「不安全,算了吧」的心聲說不出口,可以通過裝傻、糊弄來委婉地表露自己的態度。
遇到喜歡「凡爾賽」的朋友,不好意思表現出反感,也可以通過轉移話題的方法讓對方自討沒趣。
所謂心眼子、高情商,說到底都是人際交往中的圓滑哲學。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但只有通過無數個蛇形走位,才能繞開那些交往中的深坑,避免直接衝突、顧全彼此面子。
雖然委婉糊弄足以應對大部分「缺心眼」的情境,但還有兩類生活中常見的事件,需要發動更多的心眼子。

身處一個以謙遜為本,講中庸之道的文化環境里,東亞人交往的通病,是最怕遇上「讚美」和「攻擊」。
坦然地接受讚美,有自大之嫌——「說你胖,你還喘上了」;積極地應對攻擊,也會面臨「心胸狹隘」的指責 ——「怎麼一點玩笑都開不起」。這種時刻,反向誇讚和陰陽怪氣就是高情商應對的典範。
被當面誇獎漂亮,接受的同時誇回去:「收到美女的誇獎比誇獎本身還讓我開心」;被潑冷水人身攻擊,不帶髒字也可以把對方氣得不輕:「有你在身邊我怎麼會不自信呢」。
心眼子的出現,是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人們總是害怕關係的破裂,哪怕只是表面的秩序也拚命維護。但總有些時刻,人與人的交流已經沒必要調動心眼子來緩和局面。遇到突破底線的傷害,有時低情商的做法才能真正保護自己和所愛。
被親戚家的哥哥 body shame,當著所有親戚的面說我怎麼肥了這麼多。我決定下次硬氣一點,直接四字真言,「關你屁事」。
在朋友圈發了我家愛犬的照片,被一個親戚回復:燉鍋狗肉湯應該很香。我刪了他的評論,屏蔽了他,以後也跟他保持距離,我家小狗是最棒的小天使,即使關係再好的親戚也不能這麼沒底線地開玩笑。
總而言之,人的心眼子是有限的,圓滑也不等於丟掉全部的稜角,保持高情商太累的話,不如也給自己的心眼放個假,勇敢地說出真實想法,承認自己缺心眼,也沒什麼大不了。

[1] Jefferies P, Ungar M. (2020). Social anxiety in young people: A prevalence study in seven countries. PLOS ONE 15(9): e0239133.
[2] 胡小武,韓天澤. (2022). 青年「斷親」:何以發生?何去何從?. 中國青年研究 (05):37-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