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馮華 段宇濠
10月1日,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辦的第74屆國際宇航大會(IAC)期間,國際宇航科學院主席舒馬赫等科學家為中國嫦娥五號團隊頒發了「勞倫斯團隊獎」。嫦娥五號總設計師胡浩等作為團隊代表出席頒獎儀式,並宣布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即將面向國際開放申請,歡迎各國科學家共同研究,共享成果。
嫦娥五號是我國首個無人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是當時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一舉突破月面採樣、月面起飛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跳躍式再入返回等關鍵技術,經過環環相扣的飛行過程,帶回1731克月球樣品,成為世界單次採樣量最大的無人月球採樣任務。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實踐,為後續的無人月球科研站、載人登月等奠定了基礎,是我國航天發展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勞倫斯團隊獎」設立於2001年,是國際宇航科學院(IAA)每年頒發的兩大獎項之一,是國際宇航科學院的最高團隊榮譽,旨在表彰在宇航領域取得突出成績的宇航項目團隊。嫦娥五號在技術創新、科學發現、國際合作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贏得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
國家航天局有關負責人透露,嫦娥六號目前正按計劃開展正樣階段研製工作,計劃於2024年前後實施。
嫦娥五號總設計師胡浩介紹,圍繞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科研人員取得多項研究成果。目前,已經完成6批258份、共77.68克月球樣品發放,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論文70餘篇。代表性的科學發現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通過對月球樣品研究,測定年輕的玄武岩形成時間為20.30億年,比人類以往認知延長了8億年,揭示了月球「晚年」演化歷史;二是在月球晚期岩漿活動成因方面,推翻了岩漿源區富含放射性元素提供熱源、富含水降低岩石熔點的2個主流假說;三是發現了第六種月球新礦物「嫦娥石」。
同為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嫦娥六號與嫦娥五號有哪些不同?
胡浩介紹,任務的不同之處主要有三點。「一是嫦娥六號著陸區為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二是任務實施過程中引入了鵲橋二號中繼星的支持;三是增加了國際合作內容。」
據介紹,迄今人類進行的10次月球採樣返回均位於月球正面,月球背面整體上相對月球正面更為古老,且存在月球三大地體之一的艾特肯盆地,具有重要科研價值。嫦娥六號任務預選著陸區位於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有望發現並採集不同地域、不同年齡的月球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