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開始之前,《志願軍:雄兵出擊》在五大新片里是觀眾期待值偏低的那個,大部分觀眾並不完全是不信任導演陳凱歌的發揮,更多還是出於視覺疲勞的感嘆。
或者,覺得對主旋律題材「疲勞」了。
尤其是美援朝題材,經歷《長津湖》大爆之後,再出一部豪華陣容的戰爭大片《志願軍》,很容易讓人懷疑會不會難逃重複《長津湖》?
這些,都是前期觀眾顧慮的因素。
客觀來說,七話前期也認為自己屬於「疲勞」的一員,但主旋律題材既讓人想要斤斤計較,又有一個神奇的魔力,前期再多猶豫,經常也阻攔不住觀看的慾望。

讓人慶幸的是,《志願軍》並沒有浪費主旋律給予的題材紅利。
整部電影的發揮都很讓人驚喜,劇本、視聽、演技等全方位呈現開炸姿態,群像給力細節耐打,完全能理解這部電影為什麼能拿到今年的國慶檔口碑冠軍稱號。
這場仗,為何要打?
《志願軍》與《長津湖》共同聚焦抗美援朝戰場,卻不會讓觀眾有「重複觀影」之感,因為兩部電影,選擇了完全不同的打開方式。

《長津湖》高燃高淚戰場戲讓人難忘,《志願軍》則將視角拉到更宏觀的位置。
國內外形勢、前線各部門指揮配合與戰場鏖戰都顧及了,這些視角的融合搭配,更清晰地向觀眾解釋了這場仗要怎麼打,又為什麼要打、有什麼意義。
在戰爭打響之前,歸國軍工專家吳本正(朱亞文飾)一度執著於用理工人嚴謹的「數據」看待問題,他從國民收入、工業產出、裝備配置等數據進行對比。

當時美軍與我們的硬體懸殊有多大,看過《長津湖》的觀眾應該深有體會,《志願軍》則更加明確,越分析數據,越分析懸殊,越難同意打這場仗。
因為從「科學」的角度,這是一場難以看到勝利演算的戰役,所以,嚴謹的吳本正不斷拿一個個數據質問決策團:「你們根據什麼認為我軍能夠打贏?」。

不完全了解歷史背景的情況下,這可能也是大多數觀眾會產生的疑問,當時的新中國才一歲,我們為什麼不讓先把重心放在積攢力量上呢?
答案,由一步步開創新中國的「老人」給出。
吳本正放棄國外優渥的待遇回國,是看到了新中國的信念,認為新中國能給人民大眾帶來希望,但如果我們不打這場仗,這些希望,可能會付之東流。

決定強勢迎接敵人的炮火,並不是有什麼能贏的「依據」,而是我們必須贏,想要繼續帶著現有的理念前行,只能奮力迎接這場戰役。
後續劇情里,張頌文、章子怡等人飾演的中國首批赴聯合國代表團,亦將當時新中國面臨的嚴峻國際形勢進一步拿到觀眾面前。
當敵人認定你只可能是任他們擺布的失敗者時,作為被他們用炮灰挑釁的受害國家,你的聲音,都會被無視挑釁。

唯有正面硬剛,唯有戰,唯有讓敵人知道他們引以為傲的力量不僅討不了好,還會泥足深陷,才能真正震懾住對方的猖狂。
作為戰爭片的《志願軍》,花了頗多篇幅呈現與戰場相輔相成的文戲,從決策團的討論分析,到多個國際視角的呈現,把背景,說清楚了。
把為什麼打這場仗,也說清楚了。

文戲的紮實填補,不僅能讓普通觀眾更徹底理解打一場難打之戰的原因,也讓觀眾更快速沉浸在當時緊迫無奈卻又義無反顧的氛圍,還沒到戰場,已讓人淚目。
這群人,為何前行?
宏觀的視角告訴觀眾這場仗不得不打、一定要打、一定要贏,來場真實的戰場,每一位指揮官,每一個戰士,都清楚自己的使命是什麼。
但,戰場上的英雄們,不會有自己的「小心思」嗎?
志願軍第38軍軍長梁興初(王驍飾)最初就有過。

穿插作戰時,他因為過於謹慎貽誤戰機。
錯就是錯,可潛意識裡希望選擇謹慎打法的梁興初,不是出自個人的膽怯,他的理由幾乎能讓所有觀眾破防。
他不怕死,戰士們不怕死,可他們奮戰了那麼多年,他們拼了這麼多年,那些年輕的士兵們都已經踏入新中國的美好大門,即將過上好日子了。
梁興初,太想讓戰士們多看一看新中國的太陽。

這份希望,讓他在制定計劃時更想謹慎,更想多做準備,多一點把握,少一點犧牲,可對於當時的敵我懸殊,謹慎與戰機,往往沒辦法兼得。
所有人都理解梁興初的顧慮,所有人都希望戰士們能見到和平的年代,所有人都如梁興初般希望多準備準備,但,所有人,都註定要掐掉的這個希望。
電影里,彭總說出了原因:
「你我生在這個時代,犧牲是一定要付出的代價,你不付,兒子付,孫子付。我們這輩人,一身血,兩腳泥,還是我們付吧!」

奔赴戰場的每一位英雄,都是帶著這份使命前行,新中國來之不易,新中國美好的未來更不易,很多先輩們付出的代價,並不是讓自己等到陽光怒放的那一天。
而是為未來的希望,為當下的我們。
這便是主旋律主題永遠沒有真正觀影「疲軟期」的根源,因為它客觀真實地呈現先輩們的信念與期待,便能感染當下觀眾,是我們拒絕不了的淚點。

也是激勵我們珍惜當下的最佳力量。
有溫度的主旋律題材,不僅僅是一場舊日英雄群像的重現,還是一段跨越時間的兩代人「對話」,我們希望他們看到當下的美好,他們則用一切換取希望。
炮火里的英雄群像,可愛的人們
清晰有說服力的文戲,敘事視角的出彩,是《志願軍》開局致勝的重要法寶,但作為戰爭題材,高光點,肯定離不開炮火紛飛的一線戰場。
屬於戰爭戰的高燃大場面,《志願軍》絲毫不缺,大片的震撼呈現完全能拿到高分,但與大場面相比,七話覺得這部電影更讓動人的是鮮明的英雄群像。

28軍師長江潮(黃曉明飾)、軍長梁興初、參謀李默尹(辛柏青飾)……一線指揮官,通信戰備物資等欠缺的情況下,果斷應對破除一個個困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指揮風格,又能彼此精準配合,從他們身上,不僅能看到志願軍英雄的勇敢剛強,還能看到他們豐富的戰場謀略,很有個人魅力。
松骨峰上,戴如義、楊少成、孫醒帶領的三連戰士浴血奮戰,觀看這一段時,影院里的視聽效果多強,觀眾的淚點就有多密集,看完久久緩不過勁來。

鏡頭沒有刻意突顯某一個英雄的高光,卻每個人都有高光,處處都是高光。
那些留在松骨峰上的可愛的人,那些在松骨峰上流過血淚的可愛的人,那些帶著信念前行的可愛的人,在戲劇視角的呈現中,讓人動容,更讓人難忘。
導演陳凱歌過往堅持的文青版浪漫主義,很多觀眾都無法GET到,這一次,收斂了浪漫主義亂飛的陳凱歌,卻用恰到好處的影視語言,講了血肉鑄就的浪漫。
這份浪漫中,有悲,有痛,有燃,有淚,有憾,最終都化為精彩與動人,讓主旋律再一次撩起了觀眾的情緒,讓《志願軍》給了國慶檔一道獨特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