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來我自己都不信,《好像也沒那麼熱血沸騰》遠比預期好看。
可能是因為預期屬實有點太低。
一
《這個殺手不太冷靜》之後,我深深覺得,我對魏翔老師的臉有嚴重的PTSD
對他用力過猛、油膩的表演方式,對整部戲天上一腳地下一腳的尷尬的不好笑的路數,都如坐針氈如芒在背。
此後的《哥,你好》,明明打著喜劇旗號,分分鐘讓我覺得來看這片就是《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的悲劇重新上演啊。
電影里魏翔還自己吐槽了這個點「我不喜歡這個演員,他用力過猛」,哈,有梗。
心態好,關鍵的是這次一點也不用力過猛。
充分展示了一個優秀的喜劇演員應該有的樣子。

雖然《好像也沒那麼熱血沸騰》出品方十幾家公司中壓根沒有開心麻花,但依然容易讓人和開心麻花產生自覺不自覺的聯想。
這幾年中打出沈騰老幾位招牌(有時候甚至含騰量為零),似乎就能賺到盆滿缽滿,與此同時廠牌的口碑也越來越一言難盡。
一部沈騰量並不為零的喜劇,開畫幾天之後便狼狽偃旗息鼓,某瓣評分一降再降。
與其說這是某一家公司的瓶頸和難關,不如說這是一眾喜劇人「演技在線、作品生硬」僵局的側面落點。
所以,不看好不信任《好像也沒那麼熱血沸騰》,太正常了。

國慶檔五部(動畫片除外),我最後看這一部,還是抱著「我不認真看完爛片就會被罵沒資格吐槽」的視死如歸的心態,抱著「雖然這個工作很折磨我但我還是要認真看」的折磨感心理建設去的,結果,啊沒想到還有點好看!
笑點密集,內核溫暖。
雖然並不特別驚艷,但是我預期中「還不錯、可看」的院線喜劇片該有的模樣。
雖然勵志/喜劇/呼籲反思樣樣都想說擰巴不均衡,但對比《冷靜》等作品著實進步很多。

從某個角度說,市場大概不缺成熟的喜劇演員,問題出在故事編排。
《好像也沒那麼熱血沸騰》改編自西班牙電影《籃球冠軍》,眾所周知翻拍影視劇在被評價時似乎天然矮一頭。
事實上,《熱血沸騰》或許是另一種可能。
對於特別經典或特別有名的作品而言,翻拍大體上會是災難。
珠玉在前,狗尾續貂。
更何況,很多時候針對這類作品的評價標準,根本不是「好不好」而是「像不像」。
誰能比原作本尊更像本尊呢?
純屬出力不討好。
但另一種翻拍,原作優秀但沒到人盡皆知的程度。
翻拍這類作品,或許能佔盡「移植別人故事優點而不必被時時刻刻拿來和原作比較」的便宜。
說到底,比的是選本眼光。


二
作為喜劇,《好像也沒那麼熱血沸騰》最大的優點是好笑。
這可太重要了。
江郎才盡的套路里,尷尬油膩有餘、而諧謔喜感不足的所謂「腦洞」里,最缺的就是出人意外的喜感。
喜感很重要的來源,是轉折,不按套路出牌。
比如《好像也沒那麼熱血沸騰》里魏翔飾演的教練,在眾人齊心鼓勵之下走上了勵志回歸的巔峰,眼看著扣籃就要成功,結果人仰馬翻撞到籃框、四腳朝天躺在地上。
熱血沸騰畫風,和「哈哈哈玩現了」畫風之間的轉折,是各路喜劇的常規套路。
以吐槽或埋怨拆解某種範式,或以「玩砸了」等方式來呈現,很例牌菜。
但效果很不錯,尤其下半句「死了」非常爆笑。

《好像也沒那麼熱血沸騰》的笑點生髮機制,在於講述不同人群、而他們的思路相對特殊。
更孩子氣,更天真赤子。
出人意表,在預期之外。
讓你不知道下半句要往哪個方向拐。
將之精心放入巧妙的銜接節奏中,很出效果。
比如上文簡單提及的,教練意外仰躺在地,眾人圍繞著他擠成一團突然來了句「教練好像已經死了」。

怎麼形容這句當時在那個語境那個畫面那個節奏里有多好笑呢?
我如果是主創,會像老派本格要死死守住誰是兇手的懸念一樣,好好守住這個笑點不能先透風、以免影響觀感。
從某種意義上說,《好像也沒那麼熱血沸騰》在常規視角之外、開闢了另一條不走尋常路的思維、反饋路徑,兩項碰撞之下笑點新鮮可愛。
特別聲明,本人沒有任何對影片中仁愛之家的孩子們、對這群特殊人群不敬的意思,不是嘲笑他們可笑,而是喜愛他們可愛。

三,內核
《好像也沒那麼熱血沸騰》長著一張很勵志的臉。
一群不被看好的人,一路打到總決賽。
那些被欺負過的、被侮辱過的,日日夜夜分分秒秒,以汗水以青春以誠摯,都化為光化為亮化為登頂之路。
但影片最後處理,往後退了一步。

不是用三分追平再想辦法贏,而是在最後關頭換上「我想單打」的亮亮。
放棄一定要贏的執念,也放棄逆襲登頂勵志片的常規套路,走向「要快樂」。
雖然略有牽強擰巴,但這顯然比「他們贏了」的單線勵志箭頭,顯示出更多維的訴求。
影片里很重要的一點,是保護/欺負之間的界限。

魏教練的特訓,是讓他們和健全球員打。
起初這群「臨時陪練」心有怨念、敷衍應付,此後認認真真全力以赴,水平差異明顯、畫面差異慘烈。
一邊倒式壓著打。
姐姐眼中,這是一群正常孩子欺辱智力障礙者。
教練和球員們眼中,在賽場上拼盡全力是對對手最大的尊重。

類似的場面還有外出買冰淇淋,一場以激烈對抗的方式來呈現,另一場以半酸半喜劇的畫面來展示。
同樣是兩位教育手法、觀點路徑不同,最後落在魏教練的義肢上。
這是特別複雜的議題,關愛意味著特殊照顧,而公平競爭勢必逃不開殘酷的硬性條件對比。
影片試圖給答案,答案未必讓人滿意。

很多問題本身無解,當影片跳出個案的偶然性、試圖給出某一類型、某一個族群、某一種困境的複雜問題的答案之時,往往容易以偏概全或者難以自洽。
要麼過於理想化、過於簡單美好,要麼過於糊弄過於敷衍。
《好像也沒那麼熱血沸騰》不至於很糟糕,但也並不嚴絲合縫。
雖然邏輯閉環不完美,但影片在喜劇/逆襲勵志兩條線之外,依舊頗為飽滿講述了「該如何對待他們」的戲劇矛盾和核心議題。
呈現層次相對飽滿,各部分之間也並不割裂。
有「多則難全」的遺憾,但整體水準不錯,在這幾年的喜劇片中屬於中上水平。

最觸動的我影片最後的花絮,其中幾位演員是真實的智力障礙者。
短短花絮不可能真正說盡他們的生活和表演,只是浮光掠影匆匆一瞥,但真實就是有一種叫人唏噓叫人眼睛泛紅的又難又暖的力量。
如果能藉此傳遞更多的善意和溫暖,不失為一次真正的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