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10 月 1 日消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勘探採集裝備「海脈」已於今年 7 月在渤海海域投用,本周剛剛完成渤海渤中 8-3 工區作業,這是「海脈」完成的首個大面積工區作業。
據央視新聞,我國自主研發海洋拖纜地震勘探採集裝備 ——「海經」系統,即將完成水深達 3000 米深海區的勘探作業,之後將發布深水地層構造圖,這是我國自主裝備首次進行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業。
IT之家查詢發現,我國自主研發的成套裝備還包括「海亮」拖纜採集系統、「海源」震源控制系統、「海途」綜合導航系統以及「海燕」系列水鳥等多種複雜的水上和水下設備,這些都是構建我國完整海洋油氣勘探裝備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完成震源激發、過程監測、數據接收、實時定位以及水下設備控制等海上油氣地震勘探數據採集的全過程。
據官方介紹,拖纜地震勘探技術是世界上探測海底地質結構最直接、最經濟、最高效的方法。
此次作業,「海洋石油 720」深水物探船,將「海經」系統中的 10 條超過 8 公里長的電纜依次布放到海水中,沿航線進行完成 2500 個海面拖纜採集作業,實時震源和檢波點的地震數據採集。
「海經」裝備研發首席工程師阮福明指出:與進口裝備相比,「海經」採集到的地震資料識別度更高,可穿透 3000 米水深,精細刻畫萬米層的複雜地質結構,裝備整體性能滿足了當前海洋石油勘探需求。
「海經」系統突破了進口設備 22 米作業水深的沉放深度限制,實現了慣例道距全系列覆蓋,具備 2 赫茲超低頻頻率信號採集能力,大幅提高海洋地震勘探精度和資料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