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充分調度與發揮電影美學的魅力

電影快訊 1365℃

原標題:《奧本海默》的思想與美學高度


《奧本海默》:充分調度與發揮電影美學的魅力 - 陸劇吧


人物傳記片是電影中的難度較高的類型之一,特別是傳主為著名人士、生平故事已經為大眾知曉的影片更是如此。但是,近期由克里斯托弗·諾蘭拍攝的講述著名美籍猶太裔物理學家、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奧本海默的生平與事業的同名影片卻給觀眾帶來很大驚喜。


影片審視與探討了科學倫理問題,使人警醒。作為美籍猶太裔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對自己的國家與民族有著深沉的愛。因此,當盟軍與納粹的戰爭處於膠著狀態時,他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原子彈的研究工作中,領導一眾科學家在沙漠小鎮上爭分奪秒,兩年後最終獲得成功。奧本海默也由此被推到了一個很高的地位。但是,在收穫了至高的歡呼和榮譽之外,奧本海默的生活有了很大變化,原子彈爆炸之後罹難者的尖叫、痛哭、焦屍等深深地衝擊著他的心靈,讓其陷入深深的痛苦與反思之中。奧本海默的悔恨出於人性,同時也是對科技發明的副作用的理性認識。衡量一項科技發明是否有價值,就是要看其是否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到有利作用,而原子彈最終沒有終結戰爭,卻異化為政治機器的工具,讓人類站在了被毀滅的邊緣。這是《奧本海默》對科學倫理的審視與思考,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出於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的原因,人物傳記片中的主角往往凸顯其正面形象,而在該片中,奧本海默的形象則有血有肉,豐滿立體。影片中,奧本海默是一個有良知、有正義感、有愛國情懷的物理學家,但他性格中仍然有狹隘、虛榮、自私、優柔寡斷等特徵。奧本海默既希望自己的科學研究能夠達到巔峰,但又看到原子彈給人類造成的巨大災難,導致很多人死亡和流離失所,甚至推動美蘇軍事爭霸愈演愈烈後,又陷入深深的悔恨與反思,站到了美國政府的對立面,並因此陷入無窮無盡的人事構陷,遭受麥卡錫主義的迫害。正因為影片生動真實地展現出這位天才物理學家性格的複雜性與命運的悲劇性,奧本海默的銀幕形象才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作為電影導演大師,諾蘭在影片中充分調度與發揮電影美學的魅力,從而大大提升了影片的藝術性與觀賞性。第一,該片採用了獨特的敘事結構。作為人物傳記片,如果按照線性敘事來講述人物的遭際,無疑可以保證敘事的清晰性、完整性,但也可能使電影淪為平庸之作。這部長達三個小時人物傳記片之所以富有張力,自始至終吸引觀眾,在於它使用了與傳統傳記片不相同的講述方式——諾蘭使用了自己擅長的多重結構,再現了這位天才的物理學家的一生。《奧本海默》中運用了兩條敘事線,一條由彩色畫面構成,一條由黑白畫面構成,敘事主角分別是科學家奧本海默與政客施特勞斯。與此同時,影片還有多條分叉的敘事線,從不同維度展現這位天才物理學家的事業、生活與情感狀態,拼出奧本海默跌宕起伏的命運地圖。第二,該片是一部人物傳記片,但是充滿驚悚片與懸疑片的元素。電影始於聽證會,終於聽證會。當證據、證人都對奧本海默構成威脅時,他岌岌可危的命運牽動著觀眾的心;當最終的大反轉來臨,又讓觀眾感到解氣,並為科學正義最終戰勝政治陰謀而暗自鼓掌。第三,影片建構了獨特的視聽語言。針對影片的“高光時刻”——原子彈的爆炸場面的處理,諾蘭出乎意料地將這一場景的衝擊力通過剪輯、景別和聲畫分離的方式呈現,特別是原子彈實驗的引爆倒計時的幾秒鐘靜默,更將奧本海默團隊幾年努力取得成功帶來的狂喜推向高潮。


諾蘭的電影類型多樣、龐雜,涉及戰爭、政治、犯罪、動作、懸疑等多個元素,但是內核都保留了諾蘭作品一貫的初衷,那就是對於社會和人性的深刻反思。作為一位有良知、有社會責任感、有人文情懷同時又兼具極高電影藝術造詣的導演,我們應該向其致敬!(作者:趙建中,系作家、文藝評論家、翻譯家)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