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好萊塢動作片有三大禁忌: 1、丹澤爾·華盛頓的朋友。2、連姆·尼森的女兒。3、基努·里維斯的狗。
不論你觸碰了其中哪一個,他們都會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天涯海角,追殺到底。 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其中,「連姆·尼森的女兒」的梗,出自2008年的動作片《颶風營救》。 男主的女兒被人綁架,他放了一段狠話。 之後跨越了大半個地球,掀翻了歐洲地下黑市,最終將女兒成功救出。
也是從這部電影,連姆·尼森開啟了永不停歇的「營救之路」。 先後主演了8部有關「營救」的電影。 片酬最高時一度超過了3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約2.2億)。 在當年,與小李子、錘哥、克里斯蒂安·貝爾等明星,處於一個檔位。 今年已經71歲的他,又拿出一部營救作品。 這回,還能復現當年的神勇嗎? 魚叔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聊聊它—— 《疾速營救》 Retribution
提起連姆·尼森這個名字。 人們最先想到的通常有兩個經典形象。 其一,便是以「營救」系列為代表的動作明星。 1米93的個子,加之從小在搏擊俱樂部練習拳擊,連姆·尼森的外形足夠硬。 可是他又與一般的硬漢有所不同。 他樣貌俊朗,舉止優雅,深邃的眼窩透著憂鬱、柔軟的氣息。
這種矛盾感,也讓他在早期一度是文藝片中的男神。 成就了另一個影史經典形象—— 《辛德勒的名單》的主角,奧斯卡·辛德勒。
連姆·尼森是實打實的大器晚成。 走上電影之路時,已經28歲。 之後他不溫不火地演著不算起眼的配角。 直到1994年,41歲的他終於迎來了演繹生涯的第一個轉折點,主演斯皮爾伯格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當初有記者採訪斯皮爾伯格,問為何選擇連姆時,他回答: 我想找一個不太有名,但是女孩子一看就很容易淪陷的那種男演員。 在這部電影中,連姆充滿慈悲、彷徨、柔情、憐憫心的演技,不僅讓他終於在好萊塢扎穩了腳跟,也將其帶入了文藝片與愛情片的領域。
之後,連姆·尼森又塑造了不少充滿魅力的角色。 比如大家熟悉的《真愛至上》中,幫助繼子打開心扉追逐愛情的憂鬱男人丹尼爾。
亦或是《金賽性學教授》中的教授金賽。
與此同時,動作片方面也沒落下。 1999年,主演《星球大戰前傳1:幽靈的威脅》。 近乎完美演繹了受人尊敬的絕地大師奎剛·金。
2005年,他參演《蝙蝠俠:俠影之謎》。 飾演蝙蝠俠的邪惡導師,忍者大師杜卡。
雖然出演這些大片,讓他更具知名度。 但促使他迎來事業生涯第二大轉折點的,卻是2008年一部成本不太高的動作片——《颶風營救》。
最初,連姆對這部電影並沒有抱有多大期望。 畢竟,一位56歲的大叔救女兒的故事,聽起來實在是令人乏味。 他曾在採訪中說: 我以為這部電影連院線都不會上...你知道,就是發行個DVD就得了的那種電影,誰會要看這種「中老年動作片」。 可沒想到,這片不僅上了院線,還一下子給爆了。 《颶風營救》整部電影的核心,簡單明了: 你動我女兒,我要你命。
93分鐘的片長,情節發展緊張刺激,動作場面酣暢淋漓,一下戳中觀眾的爽點。
冷靜自持,能力過硬,又有一顆溫柔愛女之心的硬漢主角,也給無數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投資2500萬美元的電影,上映三天,票房就超過2.5億。 《颶風營救》的成功,讓不少人看到這一類型的發展前景。 開始有人動心思,想要對標《007》或是《碟中諜》打造新的動作系列片。 於是《颶風營救》系列接連上映。 之後還有《空中營救》《通勤營救》等「營救系列」電影。 只是沒想到,從第二部開始就走下坡路,口碑越來越差,觀眾也越來越不買賬。
如今,又推出了這部最新的《疾速營救》。 連姆·尼森能否一挽狂瀾,重現營救之王的美名?
《疾速營救》保持了「營救系列」一貫的故事核心: 以男主一人之力,拯救他人性命。馬特(連姆·尼森飾)是一位在柏林有名的投資家。 某天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接到了一名陌生男人的電話。
男人告訴他,車上被自己安裝了壓力感應炸彈。 如果馬特和兩個孩子中的任何一人,離開座位,企圖呼救,或者試圖報警,那麼就會被炸死。 馬特一家人想要活命,必須在規定時間內按照男人的指示,完成一系列任務。 於是,為了拯救孩子的性命,馬特不得已在柏林開啟了一場生死攸關的逃亡遊戲。
這個故事,聽起來是不是還有些帶感的? 密閉空間,時間限制,炸彈,隱身的兇手,無辜生命。 不禁讓人聯想起早年的經典動作驚悚片《生死時速》。
同樣,這些元素也都符合「營救系列」的看點。 只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長,你自然會期待看到一出緊張刺激的動作大戲。 但令魚叔沒想到,刺激是一點沒有,只剩下昏昏欲睡。
這部電影為什麼會這麼難看呢? 那就要問《颶風營救》為什麼會好看。
魚叔覺得,一共有三原因: 首先,新穎。
傳統好萊塢動作片的敘事模式,通常是有一個「精彩三分鐘」的開場。 即,在電影開場的三分鐘,先用一場精彩的動作戲激起觀眾的情緒,然後轉入主線劇情。 隨後再用相互交錯的動作戲與情感戲,急緩有致地將故事推向高潮。 《颶風營救》卻直接拋棄了以上的套路。 而是先用一大段感情戲描繪男主與女兒的情感,接著再用緊張到沒有一絲餘地的救援戲不斷轟炸觀眾的情緒。 可是在《疾速營救》中,故事結構又回到了最初的模樣。 開場先來一個爆炸,刺激一下觀眾的感官。
接著用一場早餐戲,交代馬特因為工作的原因,與妻子和兒女的關係並不好。 然後再用「發現炸彈—與孩子產生分歧—艱難求生—與孩子和解」的模式開展故事。
這一老掉牙的模式,實在太無聊! 觀眾已經在這類故事中浸淫了不知道多少年,又怎麼會為一眼看到結局的故事產生新鮮感。
其次,合理。
魚叔看《颶風營救》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男主的人物塑造。 男主所有的行為邏輯都清晰且合理。 身為編劇的呂克·貝松,並沒有因為男主是一名特工就大開「金手指」,也沒有讓他因為父親的身份而「降智」。 就如營救事件的一頭一尾。 開頭男主接到女兒電話說遇到危險,他沒有像一般父親那樣立馬驚慌失措。 反而是在幾秒鐘之內冷靜地告訴女兒如何應對,留下線索。
結尾,在面對挾持女兒的反派時,男主依舊鎮定自若,一槍斃命。 因為他相信自己的時機判斷和準確的槍法,可以在不傷到女兒的情況下秒殺敵人。 既表現出了一名父親保護女兒的急切,也展現了一名頂級特工的專業素養。 不啰嗦,不墨跡,乾脆利落,可謂精彩至極。
可是在《疾速營救》中,每一個人就像遊戲中的工具人。 馬特沒有了特工的身份,卻能敏感且精準地懂得如何不動神色發現炸彈。 他為什麼?
在面對朋友炸死在眼前,他依舊不停地安慰孩子,承諾自己可以保護他們的性命。 他又憑什麼?
最後,《颶風營救》最精彩的還是刺激且巧妙的動作場景。 不論是汽車追逐,還是房屋搶佔,再到最後近身肉搏。 一環扣一環,拳拳到肉,腎上腺素直接飆滿。
至於《疾速營救》呢? 除了幾場爆炸戲,魚叔竟再也找不出可以拿得出手的場面。 而且片名明明是《疾速營救》,卻連好看的飆車戲都沒有。 71歲的連姆滿頭大汗地坐在車裡,小心翼翼開車的樣子,讓我合理懷疑: 製作方出於對連姆的健康考量,將動作戲含量降到了最低。
截至目前,《疾速營救》的豆瓣評分是5.2分。 雖並非「營救系列」的最低分,但也全面展現了這一系列不可挽回的頹勢。
有的網友甚至不客氣地吐槽其為「網大」。
這一系列之所以不盡如人意,魚叔覺得有兩層原因。 第一層,就是魚叔前文提到的陷入老套。 當年,《颶風營救》成為了破圈者。 可是,一旦有一個成功的例子,就很容易形成套路。 系列的後兩部,從救女兒變成救妻子,從被動反抗轉換成主動出擊,故事的核心依舊沒變。 這個系列的評分,也從第一部的8.3一下就掉到了6.6分。
《颶風營救2》劇照 不過,在第二部與第三部中間,《空中營救》上映了。 故事場景發生在幾萬里的高空中,主角身份變成大家不太熟悉的秘密空警。 觀眾的新鮮感一下又提了上來。
《空中營救》劇照 許是嘗到了甜頭,在《颶風營救3》徹底失敗後,好萊塢開始致力在營救環境上玩花樣。 於是就出現了《通勤營救》《奪金營救》和《冰路營救》。 結果呢? 觀眾又不是傻子。
《冰路營救》劇照 而且,連姆·尼森是真的老了。 拳拳到肉打不動了,真槍實彈也玩不起來了。 所以這個系列連最後的看點也在逐漸消失。 至於第二層原因,魚叔覺得是誠意的消失。 實際上,整個「營救系列」已經是噱頭大於內容了,故事的邏輯、人物、情感都經不起推敲。 就像這次的《疾速營救》。 整個故事的幕後黑手,其實是男主角馬特的合作夥伴。 他之所以要痛下殺手,是為了掩蓋自己公司違法集資的事實。
他擔心事情會泄露出去,於是將所有知情人直接乾死。 而且為了把殺人犯的黑鍋扣在馬特的頭上,使用了一手金蟬脫殼: 即,看似在馬特面前被炸死,實際上是找準時機逃脫,從而造成假死的情況。
可他是如何逃脫的呢? 片中沒有解釋,只是說了一句: 值得慶幸的是,德國的火車很準時。
看的魚叔我滿頭問號。 敢情是冒險賭了一把。 要知道,連姆尼森的營救系列最重要的就是表現動作片的「專業性」和「邏輯性」。 哪怕在只有4.3分的《黑金營救》中,在展現如何通過做好萬全的事前準備來反擊敵人,也是細緻合理,讓人看得心服口服。
而除了動作合理性,《疾速營救》中連人物情感也是薄弱到一碰就會碎的地步。 所有的情感變化都是靠宛如AI生成的無腦台詞來推進。 要表現兒子厭惡因工作忽略家庭的爸爸時,是這樣說的:
後來兒子被馬特犧牲自己保護他們父愛感動時,是這樣說的:
最搞笑的是,這樣大的情感轉變,中間沒有任何鋪墊。 父子二人全程交流並不多,有也只是兒子愁眉苦臉看著馬特,然後馬特如復讀機一般說: 我保證。
其實,這消失的誠意,體現出的也是好萊塢當下創作的貧瘠。 要知道,《颶風營救》的編劇是呂克·貝松。 拍攝出《這個殺手不太冷》和《第五元素》的他,完全明白一個嚴密紮實的動作片劇本有多麼重要。
可到了現在,流量瘋狂加碼的高速時代,質量已經不是首要目標。 整個「營救系列」好像都是在消耗著連姆的情懷,直到耗光為止。 實際上,連姆·尼森的「營救系列」很難不讓人與阿湯哥的《碟中諜》系列或基努的《疾速追殺》系列對比。 三人身上都出現過「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討論。 而且這兩部片在劇情上,也屬於比較老套的類型。 但,阿湯哥是以命換新。 用人類極限的挑戰,創造激動人心的看點。
《疾速追殺》系列,則玩的是逼格。 用極致的攝影和美術設計,來營造叼叼的氛圍感。
而且,基努·里維斯也懂得「急流勇退」。
而連姆·連森呢? 即便口碑幾乎要已經要觸底,但他還有7部等待上映的營救系列。
看到這些,魚叔不禁懷疑: 也是遇到了和尼古拉斯·凱奇一樣的欠債難處了嗎? 連姆大叔,該收手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