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3日,迎來「秋分」節氣。「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季的第四個節氣,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四個節氣之一。
秋分日,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秋分,「分」為「平分」之意,不僅指晝夜平分,還指平分了整個秋季。
秋分過後,北半球氣溫逐日下降。因而我國農諺道: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
「八月里來雁門開,雁兒腳上帶霜來」。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
古人認為雷因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始盛,因此不再打雷。雷聲是暑氣的終結,也是秋寒的開始,更是萬物開始衰敗的徵兆。
二候蟄蟲坯戶
《禮記》注曰:坯,益其蟄穴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天氣轉涼,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防止寒氣侵入。
三候水始涸
此時節降雨量開始減少,天氣乾燥,水汽蒸發快,湖泊與河流中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日漸乾涸。
豐收時節
秋,具有「收藏」之意,過冬的動物們開始儲備食糧。人類講究秋收,一來慰春耕收穫之喜,二來為來年一年的食物作準備。秋分時節,風和日麗,丹桂飄香,蟹肥菊黃。
這一天,瓜果飄香,五穀滿倉,迎來一年一度的「中國農民豐收節」。
秋分習俗
秋分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代帝王就有了秋分祭月的習俗,以祈求月神降福人間,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帝王祭月的場所。「祭月節」起初定在秋分日,不過因為這一天在農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月圓,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後來就將「祭月節」調至中秋。
吃秋菜
古人在秋分日還會吃秋菜,祈求家宅安寧,身體安康。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並與魚片一起製成「秋湯」。
粘雀子嘴
秋分這天,客家農民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日「粘雀子嘴」,防止雀子破壞莊稼。
豎蛋
「秋分到,蛋兒俏」。秋分這天,全國各地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豎蛋玩法簡單又有趣: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輕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玩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
詩詞里的秋分
鳧雁終高去,熊羆覺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節選自《晚晴》唐·杜甫
秋意漸濃,南歸的大雁在高空中漸漸遠去,野熊們覺得自己愈發笨重了。今日是秋分,而我這個異鄉客依然在四處飄零。夕陽又下墜了一些,竹子上的雨露在陽光下泛著微弱的光。
今年秋氣早,木落不待黃。
蟋蟀當在宇,遽已近我床。
況我老當逝,且復小彷徉。
——節選自《秋分後頓凄冷有感》宋·陸遊
今年的秋天來的早,樹葉還沒有黃就紛紛落下了。蟋蟀本來應該還在屋檐之下,好像忽然間已接近了我的床邊。年華易逝我也正在老去,姑且讓它在這裡小小的再徘徊一番吧。
漏鍾仍夜淺,時節慾秋分。
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雲。
——節選自《夜喜賀蘭三見訪》唐·賈島
漏鍾依然敲響,夜晚還不深,時節即將到秋分。泉水嘈雜,松樹上棲息著鶴,風吹散了遮蔽月亮的雲。
人間忽晚,山河已秋。秋色從此分,秋思從此濃……
秋風有信,收穫可期,願你人生如秋,每天都是豐收!
(編輯 | 江天;剪輯 | 付榮;設計 | 徐雅娜;主編 | 葉開玲、王鶴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