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9月23日 第 05 版)
![]() |
香港仔漁民文化博物館。 余俊亮攝 |
以漁為生、以船為家,避風塘里擠得水泄不通的船隻小艇,曾是香港仔漁港為人津津樂道的風景。
現在,儘管水面上密集的艇戶棚屋已被大小豪華遊艇取而代之,但香港仔漁港依舊保留著上世紀「水上人家」的生活軌跡。
香港仔海濱公園綠樹成蔭。在這裡,有一處外形酷似昔日住家艇的臨時建築。當中擺放的精美龍舟模型、色彩鮮艷的漁家帽、印有避風塘舊景的展板以及門口的布招牌,提示這裡就是漁民文化博物館。
這座「迷你」博物館規模雖不大,但牆上一張張老照片中,一排排停泊在香港仔漁港的漁船,一幕幕「水上人家」的生活面貌,都留下了昔日漁村印記。
香港仔漁村起源於14世紀,為昔日香港四大漁村之首。上世紀70年代全盛期,漁民人口達5萬之多。那時,舢舨船不僅是漁民賴以為生的工具,更是一家老小的棲身之所。
「直到20世紀中期,依然有數以千計的漁民家庭居於海上的『住家艇』。但現在,已大多是遊艇及機動漁船。」漁民文化博物館策展人彭潔玲說。
她希望通過展覽,將昔日香港漁業最輝煌的時代和漁民在海上的社區文化保留下來。「但願曾經那種『嘴裡嘗著香港仔海鮮,眼裡看著避風塘風景』的記憶不會隨時間消失。」
有著同樣心愿的,還有土生土長的63歲「香港仔」陳志豪。
從爺爺那代人出海捕魚,爸爸那代人收魚再出售,到陳志豪這代人接手爸爸的生意,陳家爺孫三代人見證了漁業全盛期、海鮮坊輝煌期、漁民「上岸」轉業期的時代變遷。
「小時候出海,母親都是用耳朵聽魚群的動靜,來確定它們的位置。現在用儀器探測,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知道魚蝦蟹群的種類及精確方位,再用不同的方式自動捕獲,省心省力。」陳志豪說。
1990年左右因父親退休,陳志豪順理成章接班,並轉營海鮮貿易批發。「香港和內地的海鮮進出口貿易日益頻繁,填補了香港漁業式微的現狀。」他說,香港在人工養殖技術方面缺乏競爭力,漁工也很缺,內地在這方面給了很大支持。
談到國家推出的漁業惠港政策,陳志豪說:「我們受益良多,內地人口多、市場大,香港出口過去的魚也能賣上價。」他說:「每逢回歸紀念日和國慶節,香港漁民團體都會組織漁船懸掛國旗、區旗在維港巡遊,因為我們想把愛國愛港的心意傳遞給更多人。」
隨著時代發展,很多曾經的香港仔艇戶陸續「上岸」,告別水上生活。
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陳富明,祖祖輩輩是香港仔漁民。他這一代漁民,迎來了「上岸」定居的新生活。
「上岸」後的他仍從事著與「漁」相關的工作:一方面以商會身份幫漁民解決在岸上遇到的問題、協助業界爭取權益,一方面為推廣龍舟文化盡心出力。
陳富明時常懷念海上的生活。「雖然辛苦,但當起網時,看見魚蝦蟹在船上跳躍,只只都非常生猛。那一幕,是錢買不來的歡愉。」他說。
漁業在香港發展過程中曾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但隨著時代發展今已式微。如何保存好水上人的生活面貌與文化,是陳富明時常思考的問題。
「希望這份美好記憶可以一直被保存和延續,把昔日的漁村歲月以不同的方式傳承下去。」他說。
(據新華社香港電 記者郭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