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蹭酒席」隨禮100元被指太少,年輕人能否擺脫紅包「綁架」?

明星新聞 1886℃

今年9月,浙江嘉興的大三學生小西(化名)和朋友參加了一場陌生人的婚禮,兩人各隨了100元的份子錢,遭到部分網友質疑,認為她們隨的錢太少。

大學生想體驗婚禮吃席

9月18日,小西告訴記者,近一個月前,她突然萌生了「去吃席」的想法,和朋友聊過後,兩人在交易平台上掛了一個鏈接,詢問有沒有可以蹭的酒席,表示「可以隨份子錢參加」。

大學生「蹭酒席」隨禮100元被指太少,年輕人能否擺脫紅包「綁架」? - 陸劇吧

9月13日,她收到了一條私信,一位新娘告訴她,3天後自己即將舉辦婚禮,原定的一些朋友沒辦法到場,想補充點人氣,詢問她和朋友是否能以「新認識的朋友」的身份到場。小西一口答應下來,她沒想到一時興起的想法能夠實現,「特別激動,有種夢想成真的感覺。」

小西稱,由於她和朋友都不太了解本地的禮金習俗,但又不希望「吃白食」,因此向新娘詢問了相關問題。兩人的聊天記錄中,對方表示不需要給禮金,「我也不收禮金什麼的,就是那桌訂了,放著也空。」

小西和朋友覺得這樣不好,當天,她們各自揣上100元的紅包,按照約定前去參加婚禮。兩人和新娘的朋友們坐一桌,小西很緊張,也有些焦慮,除了怕被認出來,還有一種參加陌生人婚禮的不可思議。

她表示,婚禮現場的氛圍很好,雖然以前也參加過婚宴,但這是自己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這麼隆重的場景,「司儀講話的時候,感覺特別莊重。」小西回憶,新娘的父親把她的手交給新郎那一刻,她的心情很複雜,「看到別人能幸福,還是很感動的。」

小西稱,婚宴上的菜都是本地的特色菜,主要是一些海鮮,兩人吃得很開心。此外,她們還收到了禮盒,裡面包含喜糖、一瓶蜂蜜、一盒蜜棗和一包煙。

一開始,小西以為是在嘉賓進現場時給紅包,但一直沒能找到登記點,直到敬酒環節,看到別人遞紅包給新娘,她才知道禮金要這麼給。小西說,一開始,新娘並不想接受她們的紅包,但後來,兩人硬塞到了她的手裡。

她稱,本來希望能和新娘相互添加聯繫方式,但敬酒結束時已經晚上8時許,舉辦婚禮的酒樓距離學校有段距離,她們只能先匆忙離開。

被質疑後,當事人回應

回到學校後,小西將事情記錄下來,發到社交平台上。面對部分網友認為兩人「隨的份子錢太少」的質疑,她表示,因為兩人是學生,確實拿不出特別多錢,但又不好意思不給,才會選擇隨100元。

此外,她認為,各地風俗不一樣,她們不太了解當地的禮金數額,生長環境不同的大家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自己對這些質疑並不介意。

小西表示,自己並不是一個特別擅長社交的人,之前的大學生活中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事情,這是一段非常難忘和奇妙的經歷,「我會一直記住。」

大學生「蹭酒席」隨禮100元被指太少,年輕人能否擺脫紅包「綁架」? - 陸劇吧

大學生「蹭酒席」隨禮100元被指太少,年輕人能否擺脫紅包「綁架」? - 陸劇吧

小西和新娘的聊天記錄。圖/受訪者提供

禮金到底要隨多少才合適?

禮金也叫份子錢。在傳統社會,每逢結婚、生育、喬遷等人生大事,親友便會以湊份子的方式,貢獻一份力量。如今,一家一戶辦婚禮也不難,禮金則更強調社交屬性。

既是社交,就需要點雙方的默契,只要能賓主皆歡,那這禮金就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

可是,各地風俗不同,經濟社會也在發展,一句簡單的約定俗成,已經難以概括禮金江湖的複雜。比如,同是100元禮金,放20年前已算體面,可如今總不免擔心被人背後指點。

事關臉面、人情、關係,禮金這門「大學問」顯得複雜又微妙。社交平台上,總有不少教學帖、疑問帖,專門討論不同關係、不同地域的人應該給多少禮金,可總難有個定數。

有時,禮金甚至還會「內卷」,比如某地曾默認禮金為200元時,總有人覺得,給300元才「夠意思」,結果人人都想「夠意思」,300反而成了基準線,水漲船高下,工資未必漲多少,份子錢倒是一年比一年給不起了。

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禮金給少了傷感情,給多了傷錢包,可小心翼翼地斟酌,難免會影響雙方的體驗。有時,結婚邀請朋友,本想分享喜悅,結果朋友在酒席上,邊吃邊在心裡不停念叨:「八十、八十……」,一場婚禮下來,新人的臉沒記住,凈在算賬了。

如今,辦婚禮、收禮金,大多是圖個喜慶。禮金給多少、怎麼給,新人和賓客之間完全可以商量著來。真正的親友,並不需要多少錢才能維持住關係,只要雙方高興,禮金隨多少都合適。

媒體評論

這屆新人,正向「人情風」說不

吃婚宴,只交100塊錢的「份子錢」,合適嗎?

一場婚禮奇妙之旅,一次溫暖的雙向奔赴,本該就此畫上圓滿的句號。誰承想,當小西把經歷曬到網上後,遭到部分網友質疑「隨的份子錢太少」。小西無奈回應,因為兩人是學生,拿不出太多錢,但又不好意思不給。

從「成本-收益」的角度來說,小西掏100元的份子錢,吃了一頓有海鮮的婚宴,還拿了喜糖禮盒,是「佔了便宜」。但是,仔細想想,吃虧的是誰呢?新娘主動應允兩個大學生「蹭酒席」,明說了不要禮金,一者是的確有客人沒來,空著座位,顯得不熱鬧;二者顯然也不在乎這些錢。「蹭酒席」的很開心,被「蹭酒席」的也很開心,但是圍觀的網友不樂意——要出來維護婚宴市場的「經濟秩序」。

有意思的是,差不多人人都恨「紅包炸彈」,「一到十月,工資白乾」「7天長假8個婚禮」「不是在隨禮就是在隨禮的路上」的吐槽不斷,但是,很多人又自覺成了「紅包經濟學維護者」「份子錢判官」,努力去維護自己不喜歡的舊規則、老道理,正所謂「不知不覺,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大學生蹭酒席」可能是一個偶發的新聞,但卻體現了現代青年對婚宴的不拘泥的開放態度:有希望參加陌生人婚宴,感受氣氛的;有樂意接受陌生人祝福的,而且雙方都不怎麼看重紅包的大小,從中能感受到社會風氣變化的信息。

現如今,年輕人的婚禮從互送「禮金互免卡」,到只辦典禮不收禮,再到網上發帖請陌生人「吃席」……這屆新人,正用實際行動向「人情風」說不。

在代代相傳的傳統觀念中,「份子錢」多少是衡量感情厚薄的工具。變了味的人情消費,將年輕人被捆綁在人情鏈條上,也把婚禮變成「回本」甚至「賺錢」的工具。「人不到錢也得到」的隨禮,日漸成為一場友誼親情的情感綁架和圈子之間的「付費社交」。

在當代年輕人眼中,社交關係不該由金錢互動來維繫。他們更看重真誠、純粹的情感鏈接,而非「輕人情重禮金」的算計。當紅色請帖變成「紅色炸彈」,當人情往來變成人情束縛,新一代年輕人開始對「份子錢」說不。

從宏觀上,婚禮大操大辦,畸高的婚禮成本、昂貴的婚宴,以及婚禮背後複雜的「人情交易」,成了妨礙年輕人進入婚姻的攔路虎。事實上,國家也一直在推動相關的移風易俗,前不久,市場監管總局等三部門剛剛印發通知,制止婚宴餐飲浪費行為。事實上,付不起的婚宴和交不起的紅包,成了一組矛盾,人人都想改變,只是慣性太大。

或許,婚宴回歸親友相聚乃至歡迎陌生人送祝福,而「份子錢」只是表達心意就行,大家都認同這樣的價值,那麼改變自然就開始了。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編輯:洪葉

標籤: 明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