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正好,在晉祠走走停停

電視劇快訊 1818℃

天色正好,在晉祠走走停停 - 陸劇吧

癸卯仲春,我終於走進了神往已久的太原晉祠。「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清代劉大鵬《晉祠志》中的描述,要言不煩地點出了晉祠之精彩。

關於晉祠,有一段傳說。周成王幼年即位,作為幼主,自然童心未泯,一日在宮中與其弟姬虞玩耍,撿到一片泡桐樹葉,居然剪成一片玉圭形狀對姬虞說:「我用它封你為王。」姬虞就這樣被賜封古唐國(今山西翼城一帶),史稱唐叔虞。《呂氏春秋》《史記》中有「桐葉封弟」的記載,可見並非憑空捏造的八卦。唐叔虞的兒子姬燮後來遷至晉陽,發現境內有晉水,為城邦之母親河,遂改國號為晉。晉國後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即使三家分晉,韓、趙、魏也都列入戰國七雄。一時風光,何其了得!

猶憶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因採訪之故,與上影廠山西籍青年導演、當時電影界的風雲人物楊延晉相識,後結為好友。楊發現我喜歡山川風物、歷史人文,有一次對我說:「你應該到我老家晉祠看看。」

這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話,我卻一直記在心裡多年。今年春上,山西朋友老楊、老郭邀我赴大同市,公事完畢,才有了初訪晉祠之行。

天色正好,在晉祠走走停停 - 陸劇吧晉祠流水如碧玉。新華社照片

來到晉祠惠遠門門口,好一座穿越了兩千多年風雨的晉國宗祠、皇家園林。紅牆內古木參天,殿閣樓台,飛檐翹角,在暖陽下顯得格外動人。

穿過硃紅色的山門,晉祠建築之美撲面而來:古樹婆娑、溪池映帶之間,一座座古建築瀰漫著千年歲月沉澱的氣度行進路線中的第一個景點叫水鏡台,一座始建於明代的古戲台。它集樓、台、殿、閣四種建築風格於一體,前部為單檐卷棚頂,後部是重檐歇山頂,周圍有疏朗的走廊。水鏡台造型雄奇,雕刻彩繪精緻,面向主殿,好像時刻在提醒你,台上的表演都是獻給晉祠主人的。據說,水鏡台其實由前後兩部分拼接而成,一半建於明代,另一半則建於清代。

水鏡台西面是智伯渠。走過會仙橋,前方分列著金人台和對越坊。首先躍入眼帘的是金人台紅、綠、黃三彩的明代琉璃閣。台四周矗立著四尊鐵人,均高舉著臂膀,顯示著威嚴。這四尊鐵人,為何稱為金人?原來,因鐵為五金之屬,故稱之。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其胸前有銘文標記,保存完整。我問景點講解員,當年鑄金人所為何者?答曰,晉祠處於晉水源頭,為防水患,故以金神鎮之。這種說法可見諸《太原縣誌》,這同樣表現出先人的樸素認知。

天色正好,在晉祠走走停停 - 陸劇吧晉祠風景。新華社照片

晉祠的核心景區是獻殿、魚沼飛梁和聖母殿。核心景區自然大有來頭,故事繁多。

先說魚沼飛梁。它位於聖母殿與獻殿之間,方池之上架了縱橫交錯的兩座橋,空中俯瞰呈十字形,猶如大鵬展翅;池中立石柱34根,柱頭與普柏枋相連,上置大斗,鬥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魚沼飛梁建於宋代,造型獨特,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古代石木結構十字形橋樑,在世界古代橋樑建築史上也具有較高的科學、藝術、研究價值。梁思成曾贊曰:「此式石築橋,古畫中偶見,實物僅此一例,洵為可貴。」

天色正好,在晉祠走走停停 - 陸劇吧聖母殿前的魚沼飛梁(局部)。洪偉成攝

晉祠是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集約載體,演變脈絡清晰,時代序列完整且保存完好。唐叔虞祠、聖母殿、獻殿等古建築,都是可上溯西周封唐建晉直至唐宋肇創三晉歷史傳承的實體樣本,獨一無二,彌足珍貴。

晉祠最早出現在哪個具體年代已不可考,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據載是在宋天聖年間(1023年-1032年),宋仁宗趙禎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后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宋徽宗崇寧中(1102年-1106年),又重修聖母殿,賜號「慈廟」。政和八年(1118年),於魚沼飛梁前鑄鐵獅子一對。金大定八年(1168年),在飛梁東增建獻殿,專為聖母子貢獻祭品。晉祠聖母殿格局由此基本確立。

發現晉祠並首先在學術上確立其歷史文化地位的,當推梁思成、林徽因夫婦。1934年,梁林夫婦赴晉開展搶救性古建調查工作,偶然路過懸瓮山下的晉祠,驚鴻一瞥之後便判定眼前的晉祠是一座歷史遺構未遭人為改變的真「古迹」。結束在汾陽的學術調查後,他倆行裝未卸,直奔太原,對晉祠展開研究,並於次年發表了長篇考察報告《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讓晉祠作為中國宋代所頒《營造法式》的典範樣本、中華文脈歷代賡續的物理存在而進入世人眼中,並旋即震驚天下。

魚沼飛梁相連的是聖母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的聖母殿,梁架採用的「乳栿對六椽栿用三柱」建造技法;包括大殿的「柱升起」「柱側角」,都是我國現存古建中唯一符合《營造法式》殿堂式構架的實例;而殿內的斗拱彩畫也與《營造法式》卷三十四中「五彩遍裝」的記載基本一致。

天色正好,在晉祠走走停停 - 陸劇吧晉祠聖母殿內的宋代塑像。新華社照片

聖母殿是全祠的主殿,大殿四周圍廊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副階周匝」的最早實例。前廊中的八根立柱和木雕盤龍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宋代木質盤龍殿柱。盤龍殿柱雕於宋元祐二年(1087年)。八條虯龍各抱一根殿柱,鱗甲須髯,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騰空欲飛,造型十分生動。殿內無柱,殿身中心間裝板門,兩梢間安直欞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內傾而形成「側角」,角柱增高而造成「生起」。殿頂筒板瓦覆蓋,黃綠琉璃剪邊,色澤均衡精緻,整個殿宇莊重而華麗,是為宋代木結構殿堂建築的傑作無疑。

再看被稱作「晉祠三絕」的聖母殿彩塑。大殿正中、幔帳之內,邑姜頭戴鳳冠,盤腿而坐,一手置於胸前、一手放在腿上,蟒袍沿膝蓋垂向座位下方,面部靜謐安詳,神態端莊華貴,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樣式的珍貴資料。左右兩邊的侍者有的彈奏,有的洒掃,有的奉飲食,有的侍起居,各司其職,各得其所。講解員要我們仔細觀察這些侍女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有的人的神情是否有厭倦、幽怨、壓抑之色?深宮之內近乎幽禁,豈能無怨。

天色正好,在晉祠走走停停 - 陸劇吧聖母殿彩塑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樣式的珍貴資料。洪偉成攝

「晉祠三絕」的另外兩絕,是周柏唐槐和難老泉。周柏唐槐是晉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又稱「齊年柏」,相傳為周代所植,原先本有兩株,如今只剩這一株。雖歷經兩千多年風霜雨雪,樹身已向南傾倒近40度,但仍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唐槐則是唐代種植的槐樹,位於水鏡台前,是晉祠古樹中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樹綠蔭濃,遮天蔽日。

難老泉源自斷岩層,終年涌水,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懸掛著清代學者傅山寫的「難老泉」三個字。老楊、老郭曾多次向我介紹過傅山,稱他是明末清初的奇人,三晉大地的文化大纛,學問氣節皆受後人景仰。當年李白來到難老泉,曾讚歎說:「晉祠流水如碧玉」。晉水雖有三個源泉,分別是善利泉、魚沼泉和難老泉,唯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裡流出,長年不息。

天色正好,在晉祠走走停停 - 陸劇吧木雕盤龍。新華社照片

晉祠的建築多依山而建,對稱布局。中軸線向北,分布著唐叔虞祠、昊天神祠、東嶽祠、待鳳軒、文昌宮等,錯綜排列,以崇樓高閣取勝;中軸線以南,分別有勝瀛樓、水母樓、難老泉亭、真趣亭、公輸子祠、晉溪書院等,星羅棋布,綠樹掩映。它們隨四季更替,斗轉星移,歷經歲月滄桑,看盡時代榮衰,年輪清晰,序列井然,靜默不語直至今日。

趁著天色正好,我們在晉祠一路走走停停。跨過門,穿過廊,徜徉其間,看紅的牆、綠的瓦,看桃李爭艷、楊柳吐翠……這裡的一切,無不蘊藉著先賢的詩意,靈動著歲月的風華。

標籤: 電視劇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