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演出結束,演員們正在台上合影,卻被觀眾席上傳來的陣陣爭吵聲吸引了視線。爭吵的起因,是一名三樓觀眾在演員返場時趴在欄杆上拍照,擋住了後面觀眾的視線——不久前剛剛在上海上演的話劇《庭前》,竟然因為一起意外事件出圈。
這起意外事件讓「劇場禮儀」這一話題再次被提起。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共舉辦營業性演出2.2萬餘場,觀眾近1200萬人次,實現票房收入8.32億元。進入下半年,演出市場火爆依舊。當越來越多創新演出在劇場上演,越來越多新觀眾走進劇場,我們需要怎樣的劇場禮儀?
台下吵架台上「吃瓜」
「實在沒想到還有這樣一天,台上演員竟然反過來看台下觀眾『表演』。」9月8日,市民周女士觀看了話劇九人民國知識分子系列的收官之作《庭前》在上海進行的全國首演。據她回憶,演出結束後,她隱約聽到樓上傳來爭吵聲,聲音越來越大,就連正在台上拍照的演員們也一度停下來回望觀眾席。
社交媒體上流傳著一段從一樓前排拍攝的視頻。視頻中,結束演出的演員們正以觀眾席為背景拍照,陣陣爭吵聲傳來,有女聲高喊「這是劇場裡面,你擋住別人了」,一名男子同樣以高聲回應,就連劇場音樂也無法掩蓋爭吵的聲音。
據目擊者稱,當時三樓前排一名男觀眾在演員返場時趴在欄杆上拍照,後排一名女觀眾和男子身旁的觀眾曾拍其肩膀提醒他不要遮擋後面觀眾視線,隨後男觀眾與女觀眾發生爭執。也有目擊者稱,女觀眾並非只在演出間隙提醒男觀眾一次,而是多次大聲質問,「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這麼大的聲音也是對周圍觀眾的影響。」事後,還有觀眾發現有人因此報了警。
如果觀演視線被阻擋,應該怎麼辦?觀眾貼出圖片討論
「還好是在演出結束後吵起來,要是演出過程中發生這樣的事,可能演出就無法正常進行了。」周女士的擔憂並非沒有理由:9月2日《劇院魅影》中文版百場特別分享會上,扮演魅影的演員馬佳就談到自己的「崩潰」時刻。他坦言自己早已習慣演出中偶有手機鈴聲干擾,但在外地某場《劇院魅影》尾聲,觀眾的音樂鈴聲響起,「完美」打亂正在響起的伴奏節奏,「觀眾都忍不住笑了,我那天本來狀態特別好,最後幾十秒真是……手機鈴聲180度地『破』了旋律,『破』得稀碎。」
9月1日至24日,話劇《卡彭三部曲》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首演。主演沈磊在首演前表示,「我們竭盡所能,對得起舞台,對得起我們飾演的角色,對得起觀眾。」沈磊還記得自己和周野芒合作話劇《殺戮之神》,「我們演著演著,底下觀眾打孩子,周野芒一愣就忘詞了,那怎麼辦?我們這還得處理啊,繼續往下演。」
干擾演出有了新花樣
「這幾年使用激光筆越發純熟。」有劇場工作人員調侃,過去劇場中不文明行為主要還是偶爾有人接電話、玩手機,隨著越來越多新觀眾走進劇場,偷拍、打卡、追星成了故意的行為,「激光筆已無法阻止……」
9月9日、10日,三寶音樂劇曲目精選音樂會《世界的盡頭》在延期了兩次之後終於來到上海,全場舉手機的觀眾不在少數。三寶團隊人員難解疑惑,「好多人拿曲目單折頁擋著、防著場務的激光筆,覺得自己聰明。我不理解,自己錄的能有官攝清楚嗎?我們的官方版本還是全景聲的,效果遠比手機好。」
一些年輕觀眾坦言,偷拍的原因是要第一時間分享到社交媒體,「比起其他活動,舞台演出的欣賞門檻和票價都更高,偷拍下來當場就能發朋友圈,也是一種炫耀。」今年29歲的觀眾魏先生看《劇院魅影》時也忍不住偷拍水晶燈掉落的「名場面」,「其實網上各種版本都有,拍下來一是回味,二是分享給朋友。」但他也坦言,拍下來後自己其實沒再看過,「打卡成了現在的生活方式。」
相比打卡,還有部分觀眾則有偷錄之嫌。9月16日,上海評彈團《金玉滿堂》評彈專場在天蟾逸夫舞台舉行,有觀眾發現前排有人錄像,一名工作人員舉著「不要攝影」的牌子在他身邊蹲著,可這名觀眾置若罔聞。這樣的情況近年來屢見不鮮,觀眾拍攝的演出視頻在社交媒體和視頻網站上就能找到。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說,「如果需要演出照,我們可以提供。聽書根據劇場規定,安靜欣賞即可。」
「有沒有組隊的,蹲一個sd。」在社交媒體上,不少劇場演出也有了飯圈化趨勢:不僅知名演員有「站姐」,演出周邊物料也能溢價出售,甚至還有了飯圈「黑話」。所謂的「sd」其實是「stage door」的縮寫,指的是舞台劇主創人員下場後經過的舞台門。近年來,在劇場門外等候演員演出結束的情況已多次發生。一些粉絲在社交媒體上找「搭子」,相互「掩護」方便演出時偷拍。周女士曾遇到粉絲現場拍攝,「為了找角度快壓到我身上了。」
更讓一些觀眾難以接受的是,一些演出中出現主動制止他人不文明行為的「禮儀衛士」,反而干擾了劇場秩序。此前一場演出中,有人遲到,在禮賓帶領下入場,卻有觀眾抗議:「為什麼不能算好時間準時入場?」這名特別較真的觀眾持續要求道歉的聲音,也給其他觀眾帶來困擾。
「打卡」該不該被寬容?
不過,隨著劇場演出不斷創新,劇場禮儀本身也讓一些觀眾感到困惑。市民游先生曾觀看話劇版《盜墓筆記》,「原本我是正襟危坐,看到高潮處,觀眾席上的年輕人像看搖滾樂演出一樣鼓掌和吶喊,但台上演出並未受到明顯干擾,這種氛圍反而更讓人享受。」近年來,各種創新演出、互動劇不斷推陳出新,甚至有演出邀請觀眾現場喝飲料以融入其中,游先生在想,「不同題材、不同創意的舞台演出,需要的劇場禮儀是不是不能一概而論?」
在短視頻時代,一些演出因為被拍攝而更為人所知。天蟾逸夫舞台在禁止拍攝很久之後,今年德雲社來滬又打破這一慣例。8月17日、18日,郭德綱領銜麒麟劇社全國巡演上海站亮相天蟾逸夫舞台,京劇《明英烈之忠臣義士》《濟公活佛》均開放拍攝,現場熱鬧得猶如演唱會。演出還沒結束,各種小視頻在網路流傳。一位「德雲女孩」告訴記者,「德雲社一直不限制拍照、錄像,演員們也不在乎段子在網上傳播。」
遇到喜歡的演員和演出,手機幾乎無可避免
「劇場禮儀當然需要遵守,但目前一些劇場演出環境是不是對觀眾過於苛刻?」游先生注意到,此前有演員曾表示觀眾反應無法預測,「有演員說自己講到情深處,觀眾打了個哈欠;自己在台上痛哭流涕,底下有人打噴嚏。」「噴嚏、咳嗽這樣的身體反應很難拒絕,況且這樣的細節就能干擾演出,演員是不是不夠投入?」在游先生看來,對觀眾的部分不恰當反應或身體原因造成的影響,應該給予一定的寬容。
一名熟悉韓國劇場的觀眾一年要在海內外觀看上百場演出,體會到形形色色的劇場生態。「韓國劇場要求很嚴格,像考場一樣不能輕舉妄動。不管是大劇場還是小劇場,沒有一塊手機屏幕亮著。遲到1秒鐘就不能進場,除中場休息外,如果中途出去也不能再返回。」她回憶自己有一次在劇場中感到空調很冷,「甚至不敢動一動取暖,生怕打擾到其他人。」據介紹,一些韓國觀眾甚至會把過分「亂動」的人,比如在演出過程中穿衣服這樣打擾旁邊人看戲的細節放到網上吐槽,甚至造成個人信息泄露。「回到上海能偷偷動一動真好,不過還是別吃東西,要認真看戲。」
「『打卡』已經是如今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了,劇場禮儀能否適當寬容?」在魏先生看來,無論到旅遊還是到美術館看展、劇場里看劇,都是移動互聯網時代記錄生活的一種「最方便高效的方式」。「如今很多演出也在變化,比如推出拍攝背景板、紀念票根、演員返場等允許拍照的環節。如果能提前知曉這些環節,再強調每場演出的禮儀,疏堵結合效果可能更好。」
《庭前》首演現場引發的爭議中,部分觀眾認為劇場方「不作為」導致事態擴大。但一些劇場工作人員也坦言,現場情況千差萬別,工作人員很難採取強制措施解決問題。「比如這次爭議,有人說男觀眾也是被前排觀眾擋住了,想拍張好照片才趴在欄杆上。」這位工作人員透露,此前還曾有人投訴前排觀眾個子太高影響視線,「這樣的事工作人員該怎麼解決?」
把約定寫在進入劇場之前
2022年上海交響樂團夏季音樂節,觀眾林女士對某場暫時中斷的演出記憶猶新,「一位中年觀眾中途離場,她還帶著塑料袋,窸窸窣窣聲音在音樂廳被放大好幾倍。指揮余隆停下樂聲,等這位觀眾走出音樂廳後才開始揮舞指揮棒。」
今年9月10日,上海交響樂團新演出季開幕,細心的觀眾發現,「上交有些小改變讓人覺得暖心,今天的大屏在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開始前新增了『本曲目有三個樂章,樂章間請勿鼓掌』的提醒,對不常看古典樂演出的觀眾來說可謂非常友好了。」 從上個音樂季開始,樂團還將返場曲目手寫在入口處的曲目信息板上,告知觀眾。
上交標註返場曲目告知觀眾
2021年11月,上海京劇院著名梅派青衣史依弘在外地演出時遭遇劇場錄像、攝影,她在演出結束後發微博,呼籲觀眾把注意力更多集中於現場表演。「今天台下星星點燈,從頭到尾都看到手機錄像和攝影,既來了劇場,為什麼不看大舞台上的真人,而是盯著小屏幕看呢?豈不是虧大啦?」但史依弘也表示,充分理解觀眾的情感需求,「到一個地方演出,我入鄉隨俗,尊重當地觀演習慣。有人拍照、錄視頻,因為還有很多戲迷沒買到票,他們藉助互相轉發的小視頻,留一些念想,互動感很重要。」一些戲迷建議,演出前劇場方可以和藝術家充分溝通,在尊重藝術家意願的情況下,設計可以拍照互動的環節,避免雙方尷尬。
周女士直言,「有時候我們是真不知道自己的一點點舉動,會造成台上演員的困擾。」去年,小提琴家王之炅在上海大劇院舉辦「世界之舞」新年音樂會,被問到觀眾聽到興起想舞蹈時怎麼辦,她連連擺手,「觀眾們可以內心起舞,但一定不要隨著樂曲抖動。我們拉琴時,眼睛餘光能看到前排,有觀眾穿著非常鮮艷的鞋子打拍子,卻和樂曲本身節奏不一樣,我看著就非常崩潰。」周女士建議,對鞋子顏色這樣觀眾無法想到的細節,或是不同藝術家個性化的要求,如果能在觀眾走進劇場前就有提醒和約定,能讓演出秩序更良好。
這樣的情況已有先例。2014年,波蘭鋼琴大師克里斯蒂安·齊默爾曼在上交音樂廳演出,在合約中明確提出「不希望有人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擅自攝影及錄音錄像」,劇場特意定製1200個手機袋,引導觀眾寄存手機。一些觀眾建議,劇場可以採取這樣以引導為主的方式,鼓勵觀眾自覺遵守劇場禮儀。
「如今劇場禮儀出現一些新的爭議是好事,說明越來越多新觀眾願意走進劇場觀看演出。」游先生建議,不妨多聽取觀眾的意見,制定觀眾觀演公約,對違反約定的觀眾採取嚴格的限制措施。此外,上海的劇場可以借鑒西方劇場的做法,面向普通市民、中小學生開展更多劇場知識、禮儀普及活動,增加與創作人員互動溝通的機會,「當大家熱愛欣賞舞台演出,會更自覺地維護劇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