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思精工,古代的環保文物有多妙 | 新知

明星新聞 3669℃
巧思精工,古代的環保文物有多妙 | 新知 - 陸劇吧

文博時空 作者 鄭文灝 在古代中國,「環保」一詞並非人們常常提及的對象,但是縱觀中華民族的發展史,華夏子孫對自然的感恩與敬畏之心貫穿始終。無論是「天人合一」的儒家理念,還是「順應自然」的道家思想,亦或是「斧斤以時入山林」的聖賢勸誡,我們都能從中窺見古人的自然觀念。這種觀念並非口頭上嘈雜地吹噓,而是以內化的方式,滲透進古人的衣食住行當中。

他們以精湛的工藝,以智慧的眼光,創造出一系列體現原始「環保」觀念的文物。這些古老的設計不僅流傳千年,更寄託了古人對環境的珍視與維護。這些巧妙設計,讓我們看到環保觀念的源遠流長,看到一個民族對於自然真實而精緻的愛。

雁魚共舞,燈火傳世:西漢彩繪青銅雁魚燈

巧思精工,古代的環保文物有多妙 | 新知 - 陸劇吧

西漢 彩繪青銅雁魚燈

西漢彩繪青銅雁魚燈展示了卓越的彩繪技巧與青銅工藝,主要以雁和魚為造型,整體結構分為三部分:中央立體雁形燈盞與兩側魚形腳座。雁形燈盞形態逼真,彷彿大雁即將衝破束縛,展翅欲飛;魚形腳座則以精湛的青銅鑄造技藝雕琢,細緻刻畫出魚的鱗片與鰭。整體布局獨到,雁與魚相得益彰,呈現出生動的場景,彷彿雁在水面飛翔,魚在水中嬉戲。

然而,這件文物的吸引之處並非僅限於造型美。其獨特的環保設計更是讓人嘆為觀止。雁與魚的身體中設有空腔,當燈油或白蠟被點燃,煙霧將受到燈罩的阻隔,逐層減少。雁的腹部儲水,使其能夠吸納並將油煙溶於水中,通過魚頭、雁頸的通道最終減少油煙的影響,從而顯著減輕了燃燒燈油所帶來的空氣污染。此外,燈盤上兩片弧形擋板能夠隨燈柄的轉動,調控光線的強弱,而燈罩的擋風設計也為燈火的燃燒提供了穩定的保護。

中華第一燈:西漢長信宮燈

巧思精工,古代的環保文物有多妙 | 新知 - 陸劇吧

西漢 長信宮燈

「高懸長信燈,燭影映千年。燈花如璀璨,明德耀古筵。燈火照千古,璀璨耀華年。古燈輝映今,文明永流傳。」長信宮燈被譽為「中華第一燈」,它將設計美感與環保結構完美結合在一起。

長信燈出土於中山靖王劉勝的妻子竇綰的墓中,傳說這盞燈曾被漢景帝之母竇太后沐浴時所用,因此刻有銘文「長信尚浴」。後又被竇太后作為賀禮送給其孫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作為二人喜結連理的禮物。雖幾經易主,但該燈一直作為寶物在王公貴族中流轉,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寓意非凡。

在設計方面,長信宮燈高大華美,由數層燈盞疊加而成,宮燈的整體造型是一個跪坐著的宮女雙手執燈,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分鑄而組裝成的。宮女體中是空的,頭部和右臂還可以拆卸。宮女的左手托住燈座,右手提著燈罩,右臂與燈的煙道相通,以手袖作為排煙炱的管道。寬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燈的頂部。燈罩由兩塊弧形的瓦狀銅板合攏後為圓形,嵌於燈盤的槽之中,可以左右開合,這樣能任意調節燈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強弱。在每個燈盞之間都有煙道相連,使廢煙在火焰燃燒後,逐層升騰,從而達到有效的油煙凈化和能源利用的效果。

這種設計在古代的情境下,不僅提供了良好的照明效果,還注重了資源的有效利用,保持了室內的清潔,體現了古代人們對環境的關心和珍視。此外,宮燈的造型構造設計巧妙,許多構件便於拆卸和清洗。其製作工藝水平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也被稱為「中華第一燈」。

金銀共舞,光輝交錯:東漢錯銀銅牛燈

巧思精工,古代的環保文物有多妙 | 新知 - 陸劇吧

東漢 錯銀銅牛燈

錯銀銅牛燈,由燈座、燈盞、煙管三部分組裝而成,它採用金、銀製作而成的金屬片或絲,嵌入青銅器表面構成花紋圖案,再用錯石將嵌入的金屬線錯平磨光,使器物的表面變得光滑閃亮。通過巧用銅銀兩種金屬的不同光澤,銅牛燈變得更加精美絕倫。此外,其通體飾錯銀的流雲紋,雲紋中有龍、鳳、虎、鹿飛行其間,紋樣線條飛動飄逸,是漢代釭燈的代表之作。

漢代之時,燈具的燃料多以動物油和植物油為主,而其產生的煙霧便成為了使用時的一大問題。為了保持室內的空氣潔凈,解決燈具燃燒的污染問題,漢代的釭燈應運而生。通過導煙管和燈體內儲存的清水,讓燃燒時產生的煙灰通過導煙管溶入清水,從而達到除煙的目的。此外,錯銀銅牛燈通過設計出鏤空的菱形空格外罩,能夠起到散熱透光的作用,即強化了照明功能,也減少了燃料損耗,在實用與審美的結合中,體現了漢代造燈工藝的精巧與細緻。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青銅雁魚燈,還是長信宮燈,亦或是錯銀銅牛燈,都屬於漢代釭燈的代表傑作。「釭」在《說文》中被解釋為「車轂中鐵也」。《說文》段注認為:「凡空中可受者,皆曰釭」。《廣雅·釋器》說:「凡鐵之中空而受枘者,謂之釭」。因此,漢代釭燈最突出的特點即是裝有「彎曲的中空導煙管」。在此結構的作用下,釭燈能夠很好地起到凈化空氣,減少污染的作用,在近 2000 年前的漢代,絕對屬於前沿科技與藝術精華。在實用與審美價值的交融之中,漢代釭燈作為中國古代獨具環保特色的燈具類型,在浩瀚悠久的中國古燈文化中,閃爍著無比璀璨的光芒。

溶水凈煙:戰國跽坐人漆繪燈

巧思精工,古代的環保文物有多妙 | 新知 - 陸劇吧

戰國 跽坐人漆繪燈

戰國跽坐人漆繪燈的製作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燈的形態以跽坐的人物造型為主,坐姿端莊,手執提燈,神態生動。不僅展示了藝術家的造型功力,更富有裝飾性和實用性。

這盞燈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燃燒方式:燈的頭部是一個可以盛放油脂的容器,內部有一個小孔,通過這個孔點燃火把,當火焰燃燒時,產生的煙霧和廢氣會通過燈的頭部進入到人物的空腹部分。這個空腹部分被設計成一個中空的腔室,底部連接著一個小管道,通過這個管道可以將煙霧和廢氣引導到燈的底部。底部則連接著一個漏斗狀的容器,容器內裝有清水。煙霧和廢氣經過小管道進入到水中,由於冷卻和溶解作用,大部分煙霧會被吸收和凈化。最終,凈化後的空氣會釋放出來,從而有效減少了燈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煙霧和廢氣對環境的污染。

這種設計巧妙地利用了水的吸收和凈化能力,達到了環保的目的,將煙霧和廢氣與水結合,從而減少了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保持了使用時室內的空氣潔凈。這不僅體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也為後世的製造行業提供了有益的環保性啟示。

宋代省油「黑科技」:邛窯綠釉省油燈

巧思精工,古代的環保文物有多妙 | 新知 - 陸劇吧

宋代 邛窯綠釉省油燈

「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蜀中有夾瓷盞,注水於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宋代詩人陸遊筆下的蜀中銅盞,正是來自邛崍民窯的「省油燈」。

邛窯省油燈的設計相對簡單,由陶制的燈座和鐵制的燈盞組成。燈座通常呈碟狀,有一個圓形的中央凹槽,可以盛放油料。燈盞則是用鐵製成,形狀像個小碗,用來裝油,同時在燈盞的底部留有一個小孔,供棉花芯吸取油料。整體設計簡潔,製作精良。

《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燈盞》詩,記錄了這一精緻燈盞的設計原理:「今漢嘉有之,蓋夾燈盞也。一端作小竅,注清冷水於其中,每夕一易之。尋常盞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獨不然,其省油幾半。邵公濟牧漢嘉時,數以遺中朝士大夫。」簡單地講,省油燈其實就是利用水蒸發會吸熱降溫的原理,從而降低油溫,減緩油的燃燒速度,最終達到降低油耗的目的

一蓋多用:東周青銅簋形燈

巧思精工,古代的環保文物有多妙 | 新知 - 陸劇吧

東周 青銅簋形燈

在我國古代,最初的燈具形態多源自青銅器中的器皿(如鼎、盤、盂等),逐漸演化而來。最初,人們將器皿用來盛放油脂,搭配引火裝置,創造出「盛油點火的燈」,以作為照明工具。然而,這些最初的燈具大多沒有燈蓋,在不使用時會出現油脂揮發等資源損耗的問題。為了避免在日常生活中將普通器皿用於燈具而浪費燃油,古代智者開始在油燈上加上燈蓋,從而減少燃料損耗,於是誕生了一系列專門的燈具,例如鼎形蓋燈、簋形蓋燈、耳杯形蓋燈等。

中國財稅博物館所珍藏的一件東周時期的青銅簋形燈,形態獨特。這盞燈的外觀酷似一個帶蓋的青銅簋,底部配有圈足,器身和蓋子均雕刻有溝紋。蓋子通過活軸連接到器身,可自然倒翻以作為燈盞。蓋子的頂部設有一支柱,當蓋子翻轉時,支柱正好可以支撐起燈盞。器身用以盛放燈油,並在一側裝有環形耳。當燈不使用時,可以將燈油倒出,合上器蓋,將支柱放倒。此時,支柱頂端的圓環與器身上的圓環位置完美吻合,可以通過繩索懸掛此燈。

這種獨特的設計體現了古人的智慧與較為原始的環保主義,既解決了資源損耗的問題,又方便了日常使用,為燈具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空間與能源節省能手:漢代青銅耳杯形摺疊蓋燈

巧思精工,古代的環保文物有多妙 | 新知 - 陸劇吧

漢代 青銅耳杯形摺疊蓋燈

漢代青銅耳杯形摺疊蓋燈是一種古代照明裝置,雖然並非專門為環保而設計,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資源節約和環保思想。

首先,燈具的設計採用了摺疊結構,可以方便地將燈具摺疊起來,便於攜帶和儲存。這種設計能夠減少燈具在非使用時的佔用空間,實現了空間資源的有效利用。其次,燈具的採用了青銅材質,青銅是耐用的材質,經久耐用,不易損壞。這意味著一次性製作的燈具可以經過多次使用,減少了頻繁更換的需求,從而節約了材料的消耗。

此外,漢代青銅耳杯形摺疊蓋燈的設計十分注重照明效果,能夠使光線更集中、均勻地照射。這種高效照明設計可以在較小的能源投入下實現更好的照明效果,達到了資源節約的目的。一些古代燈具還設計有儲物空間,可以同時用作照明工具和儲存容器,提高了使用的效益。

高效多功用:漢代綠釉陶灶

巧思精工,古代的環保文物有多妙 | 新知 - 陸劇吧

漢代 綠釉陶灶

漢代綠釉陶灶,用灰陶燒造而成,整體呈長方形。灶台前有半圓形火門,火門上有梯形擋火牆。灶台後部有壺形高筒煙囪。灶面上有兩大一小三個圓形火口,陶釜、陶盆、陶勺等炊煮用具一應俱全。

漢代陶灶的環保意義更多的是伴蘊含在古人對「效率」的追求當中的。封閉的火塘,設置精妙的雙釜甑,以及置放水盆的小火口,這些在今天看來理所當然的設計,在漢代可是古人在實踐與構思中的精妙體現。封閉的火塘集聚了火力,保證了燃料的充分利用,讓柴火的使用更為節省;兩個釜甑讓同時用兩種方式烹制食物成為可能,實現了一灶多用;小火口則可以利用火的餘溫燒水,在節約能源的同時也便利了陶灶的清洗工作。

古人常云:「精益求精」,極小的陶灶,卻蘊含了古人莫大的創意和智慧。正是這種精湛的工藝和環保的理念,凝結在這件綠釉陶灶中,成就了古代生產生活的璀璨之光。

圖片 | 鄭文灝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子彤

標籤: 明星新聞